吉林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备耕生产走笔
在吉林省广袤的黑土地上,一大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农民,经过实践历练已经成为新型农民。春意渐深时节记者走近这些新型农民,探寻“排头兵”们的备耕情况,透视他们身上的共同品质和特点,以期为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带来有益启示。
土地流转保收益
3月6日,星期日。早8点30分,70多岁的九台市纪家镇鸡鸣山村村民吴长久,来到太平村农民张凤财的家庭农场,签署为期一年的土地流转合同。半小时后,他步行回到家中,继续照顾身患重病的老伴儿。今年,务了一辈子农的吴大爷,首次把土地“交给别人”。一方面是流转价格比较高,“更主要的是有很多熟人都跟张凤财合作,知道他踏实、不差事儿。”
张凤财说,虽然粮价下调对收入有影响,但是去年秋天深松整地的时候,他仍旧挨家挨户给村民们打了“保票”——土地流转费用每公顷高于市场价500元。今年1月,在得知每公顷7000元左右流转的市场价后,他决定“再多挤出点利益给农民”,以“首次流转每公顷8000元、续约流转每公顷9000元”的透明化价格,陆续与8个村200多户村民签订了合同。
1月23日和2月22日,太平村村民王立荣一家,先后两次签署了土地流转合同,这也是他连续4年跟凤财家庭农场合作。“今年我们全家3公顷地全都承包给张凤财了。”有着打工经验的他已经跟家人商量好,“瓦匠每天能赚200多元,1个月就能有几千元的收入。等土地费用全都打到银行卡里了,就到长春打工赚钱去!”
截至3月6日,凤财家庭农场已承包了近280公顷耕地,而这个数字还在逐日增加。
张凤财告诉记者,今年计划流转300公顷耕地,1600万株玉米种子和250多吨化肥都已订购到位。
在保证玉米种植面积的同时,家庭农场还将继续尝试种植结构调整。“4月就得把40公顷马铃薯种子育芽、播种了。去年小范围试验种的茄子、豆角累积到的经验还不错,今年打算教村民也种点儿,蔬菜作物能增收。这是我们作为‘大户’的责任。”
记者点评:像张凤财这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用市场化手段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变传统的农民土地耕种为集约化经营。一方面提升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为流转土地的农民创造一份可观的收入;同时,也在为较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能够平稳有序地进行打下基础。
服务全程农机化
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奔走于各家农资市场备春耕的农民看来,大房村农民金国庆今年的“节奏”似乎挺不合时宜。3月中旬,他却一直在家“按兵不动”。金国庆淡定地告诉记者,“预定了合作社的套餐,春耕、秋收到地里走一圈儿,‘出眼力’就行,从种到收都安排妥了。”
据了解,金国庆所说的“套餐”,是榆树市新庄镇大川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新推出的全程机械化服务模式:农民在合作社购买化肥后,可以以每公顷600元的价格,享受“旋耕整地、起垅、下肥、播种、打药”服务;秋收租用合作社的收割机,每公顷费用将低于时令价格200元。
5项服务600元是什么概念?
合作社理事长孙大川算了这样一笔账:按照小机械化的市场价格,每公顷耕地的旋耕整地、起垅、下肥一般在1300元到1500元,打药200元,播种还需另算。“我们合作社采用的是大型机械化作业,每公顷直接给农民省了1000元。”
“跟合作社合作过四五年了,化肥的质量和价格都信得过。”眼下,金国庆甚至合计着把自家的小马力拖拉机卖掉,过几天轻装上阵去城里打工。
这种“统种、分管、统收”的全年机械化服务模式,虽然在榆树市新庄镇是首次出现,但已迅速吸引了100多户农民争相预定。
对此,孙大川表示,700多吨化肥均已入库就位,充裕的库存储备足以保障农民春耕农用物资的需求。3月中旬,合作社将进入机车机具检测、整修的“冲刺期”。“4月下旬春耕的时候,必须确保大小农机全部顺利运行,不能有一丁点闪失。把村民们的玉米全都播种在丰产期!”
记者点评:像孙大川这样不断探索深化农机服务的新型农民,通过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发挥了大机群作业优势,在增加土地产出效益的同时,还促进着劳动力转移。使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三五”逻辑种大豆
经历了一个冬天的孕育和休憩,黑土地蓄力待发;黑土地上的职业农民们却不得闲,正在为新一年的丰收希望奋马扬鞭。敦化市大石头镇永青村兴发专业农场场长赵显清就是其中之一。
来不及沉浸于春节前有机杂粮杂豆销售高峰的喜悦,这几天,赵显清又紧锣密鼓地为村民们的春耕“打出提前量”:把40吨大豆种子作芽,分发到200多户农民家。
永青村的耕地,是地地道道的黑土地。这里依山傍水,昼夜温差大,有着种植大豆的天然优势。赵显清带着大伙儿就地取材,利用大石头镇发展畜牧业的便利条件,把鸡粪、猪粪进行集中消毒、灭菌、发酵,积造成利于大豆生长、增收的有机肥。
去年10月,借着秋翻地的时机,专业农场将流转的155公顷土地全部施用了农家肥。
“算上合作社成员自家的耕地,去年我们一共施了300公顷农家肥。这种肥确保了大豆的绿色生长;而且长效,施肥一次可以用三到四年。”赵显清说。
“用赵场长的种子和农家肥种了4年大豆。今年的种子已经运到家了,”村民孙丽君家有20来公顷地,“现在就等着雪化了打打垄,地温上来把籽儿播下。到夏天,做好田间管理,人工除除草、铲铲地。”过去,施用普通化肥每公顷能产大豆4000多斤;按照专业农场的种植要求,这几年产量稳定,每公顷能产6000斤。“而且到秋收时,专业农场还按每斤高于市场价0.1元到0.2元的价格回收大豆。收益还是挺划算的。”孙丽君笑着说。
赵显清的大豆种植模式,被人称为“二三五”,即用农家肥种植2公顷的耕地面积,收获施用普通化肥3公顷的产量,卖到普通大豆5公顷的价格。用农家肥种出的“长白山农夫”有机大豆,也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品牌。
记者点评:像赵显清这样通过科技创新连片整改土地的新型农民,正在带领着更多农民履行保护黑土地的责任和义务,探索“以质取胜”的现代化种植业,既藏粮于地、又藏粮于技。
(信息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