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定点扶持恩施、湘西:老乡不脱贫 帮扶不脱钩
老乡不脱贫 帮扶不脱钩
——农业部定点扶持恩施、湘西脱贫攻坚典型经验摘编
编者按:定点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部是1986年第一批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10个中央国家机关部委之一。30年来,农业部坚决贯彻中央部署要求,调动全系统力量,对定点扶贫地区进行倾斜帮扶,担负起帮助武陵山区核心贫困区恩施、湘西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重任,许下了“农民不脱贫,帮扶不脱钩”的承诺。30年来,农业部共派出336名干部到武陵山区挂职,实打实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农业部定点帮扶恩施、湘西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和人物刊出,敬请关注。
精准帮扶
农产品加工带动百业兴旺
做优特色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2013年,湖南试点实施农业部、财政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惠民工程,项目开展紧密结合农业部定点扶贫工作共同推进。
三年来,依托该补助项目,结合湘西自治州特色资源、产业基础,连续在湘西自治州的泸溪县、保靖县、永顺县开展补助项目(2013年在泸溪县、保靖县,2县扶持资金640万元;2014年增加了永顺县,3县扶持资金1001万元;2015年3县扶持资金703万元),共扶持补助2020户农户、58个合作社新建保鲜库、冷藏库等贮藏设施1401座,新增贮藏保鲜能力5.7万吨,补助资金2344万元,产后减损增收1.4亿元。通过补助柑橘设施建设,有效改善果蔬贮藏条件,柑橘产后商品化处理及储藏等初加工能力成倍提升,实现“增加供给、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保证加工、促进增收”的目标,促进了湘西州柑橘等大宗果蔬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湘西州柑橘种植面积、产量及产值较项目实施前均有所增加,2015年分别增加到97万亩、74.3万吨、10.7亿元,较2012年种植面积增加9万亩,累计增产3.2万吨,增加产值2亿元;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产业链条有所延伸,“湘西椪柑”获有“橘中之王”的美称,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泸溪椪柑”还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椪柑醋饮料、橘汁产业有所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增收,主产区的农民收入有三分之一来源于柑橘。
通过项目实施,柑橘产后损失由30%降至5%,湘西州每年仅储藏一个环节可减少产后损失0.3万吨,相当于0.38万亩柑橘产量,减少损失1300多万元。同时,通过贮藏延长售期,择机销售实现水果增值,2014年椪柑鲜果采摘即时收购均价为0.6元/斤,贮藏后价格上涨到1.2元/斤。湘西州参与项目县柑橘贩运的大户300多人,特色水果营销人员约500人;柑橘减损增收、错季销售增收均为农民带来增收。加上“一库多用”,其他果蔬储藏效益让农民增收效果成倍放大。
项目实施不仅实现了产后减损,而且有效解决了低价贱卖问题,增强了农民市场预期,提高了农民与合作社抗风险能力。农民与合作社逐渐加大生产基地的投入,扩大生产规模。补助项目突出重点地区、坚持“一库多用”,有效促进了柑橘等果蔬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一方面项目实施区本土果蔬产品交易量成倍增长,另一方面又吸引了外来果蔬种植户及经销商前来交易,产品集聚程度高、品种多样,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的果蔬交易批发市场初步形成,呈现“一业兴带百业旺”局面。
近年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真贯彻农业部党组的决策部署,立足帮扶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确立了“立足当地资源环境优势,发展绿色食品,促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培训和市场开拓,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打造了一批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业品牌,壮大了一批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标准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湖北省恩施州的帮扶工作中,中心通过调研、深入山区挂职,指导恩施州制定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提出了恩施州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思路、目标、重点和推进措施。
为了贫困地区做大、做强、做优特色农业产业,中心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将当地特色产品作为扶持重点,积极引导当地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建立“优先受理、优先检查、优先检测、优先审核、优先颁证”的“五优先”“快车道”政策,促进了当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加快发展。对贫困地区及定点扶贫地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实行标志使用费、认证费减免政策,充分调动了当地政府和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积极性。2008-2012年,在中心65万元的资金支持下,恩施州累计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179家,产品494个,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8个,基地面积108万亩,对接龙头企业30家,农户20.4万个,基地每年增加农民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
大力开展绿色食品先进适用的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全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推广应用,可整体提升扶贫地区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能力。中心先后20多次派专家,实地指导恩施州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工作,并对当地工作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进一步增强了恩施州企业和农民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推动了标准化生产进程。仅2008年,中心就为定点扶贫单位鹤峰县订购《农民日报》累计300份,赠送科技图书2400余册。
近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对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宣传,拓展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促进贫困地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心于2011年邀请恩施州的代表参加了“亚太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国际研讨会”,与国内外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技术交流,并发表演讲,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开启贫困地区农机化新局面
科技创新助茶产业提质增效
“十二五”以来,农业部农机化司有效利用现有的政策和项目,支持定点扶贫地区农机化加快发展。目前,湖北省恩施州农机总动力达到261万千瓦,是“十一五”末的1.49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3个百分点。湘西州农机总动力达到173万千瓦,是“十一五”末的1.19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1.4%,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
针对贫困地区的实际状况,农机化系统不断创新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的运行操作方式,一方面,协调湖北、湖南两省指导恩施、湘西两州做好补贴需求摸底工作,确保扶贫工作精准到位。另一方面,加大对两州农机购置补贴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共安排两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2亿元,充分满足了两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需求,加快了两地农牧业装备现代化进程。其中,恩施州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1亿元,支持农民购置各类农机具36.6万台(套),惠及农户近19万户;湘西州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35亿元,补贴购置拖拉机、耕整机等各类农机具5.544万台(套),惠及5万多农户。
在扶贫工作中,农业部农机化司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机服务组织,会同湖北、湖南农机化主管部门加大对农机合作社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机合作社参与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促进发展合作扶贫新模式。2015年,湖北省农机局安排专项资金20万元,扶持来凤县新建1个农机合作社。湖南省依托农业“百千万”工程,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创新践行“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能人走、扶贫对象和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扶贫思路,扶持成立了永顺县上坪村第一家农民合作社——惠丰农机合作社。该合作社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对外开展农机作业服务,获得收入按股份比例分红,初步取得因势定策、精准帮扶,让贫困户脱贫致富有“机”可乘的效果。
根据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现实情况,集中资金,推广适宜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以及机具。同时,选准主要作物以及农作物机械化生产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2012年,农业部在恩施州组织召开了全国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研讨暨农业机械作业展示演示会,明确提出了以茶园耕整、开沟起垄,茶树修剪及茶叶采摘、加工机械化和水田机械耕整、水稻机插和机收为重点,按照“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步骤,加大适合于山区机械化作业的主推机型。同时,发挥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的优势,支持帮助和引导贫困地区推广应用适合山区特点的各种中小型农机具,如水田耕整机械、步进式插秧机、微型收割机、茶园微耕机、植保机械及中小型加工机械设备等。
为有力支持恩施州和湘西州农机装备条件建设,农业部门适时引导农机企业对贫困地区开展帮扶工作,得到了国内多家农机企业的积极响应。2012年,农业部组织开展向贫困地区捐赠扶贫物资的活动,其中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向恩施州、湘西州的农机合作社捐赠了总价77万元的东风牌300型和404B型轮式拖拉机20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一直高度重视武陵山区定点科技扶贫工作,按照农业部统一部署和工作安排,与湖北省恩施州开展茶产业发展科技合作。恩施州茶叶面积占湖北省四分之一,茶叶产业是恩施州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茶叶研究所结合自身科技和人才优势开展精准帮扶,科技支持恩施州打造长江中上游地区特色及优质绿茶、有机茶出口基地,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恩施茶产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研究所在恩施共举办茶叶培训班7次,培训1103人。培训内容涉及茶叶生产各个方面:茶叶质量安全、茶园绿色防控与专业化防治技术、茶叶标准化与机械化加工技术等。2012年10月,在恩施举办初中级评茶员培训班,全市茶叶行业的茶农、技术人员共计74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茶产业概况、茶叶标准、茶叶包装与标签、绿茶加工、绿茶审评等内容。培训结束后,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鉴定站进行鉴定,共有72人获得中级评茶员资格证书。
2011年4月,研究所与鹤峰县人民政府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全面支持鹤峰茶产业发展。派出专家指导鹤峰县大、中、小型茶叶加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帮助鹤峰县建立年产300吨的速溶茶生产线和年产1500吨茶渣发酵有机肥生产线,该项目是鹤峰县内第一个茶叶深加工项目,对当地茶叶资源的综合利用将起到积极的引导、推动作用。
研究所多次派出专家组帮助指导茶叶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促成宣恩县举办了全国茶叶安全高效清洁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协作项目对接活动,宣恩县成为全国首个示范点,率先启动项目;组织国内外专家为恩施玉露茶标准化、清洁化、连续化示范生产提供现场咨询服务。
2012年,为帮助武陵山区茶农脱贫致富,促进恩施州茶产业发展,针对恩施茶叶主要生产区和重要生产企业出口茶叶的需要,在国家民政部项目的支持下,在恩施州进行武陵山区茶叶产业化和专业化援助,以茶树病虫绿色防控为主要内容,以恩施为基地,芭蕉乡为示范点,辐射全州,共投入资金103万元。以技物同步科技下乡方式,向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捐赠价值近40万元的信息素色板、太阳能杀虫灯20台、单人修剪机41台、双人修剪机2台、单人采茶机7台、机动喷雾器30台等茶园设施和农机,由乡茶叶专业合作社统一保管、维修与分配使用,大大缓解了农村劳务不足的情况,使茶园管理效率与生产效率大提高,增加了茶农收入。
2012年,为让恩施茶农掌握先进实用的技术和新的理念,提高茶农对茶叶质量安全的重视意识,引导茶农尽量减少或不在茶园中使用化学农药,在恩施市芭蕉乡建立了2000亩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共计10万片茶树病虫害信息素黄板插在2000亩示范园区,共分发到780户茶农,辐射25万亩茶园。茶农对色板反映良好,高兴地说:“使用两个月后色板的粘性还很强,每块板上粘的害虫数量都很多,插上色板,茶园的虫子少了,再也不用喷农药了。”
真招实措
湖南省湘西州和湖北省恩施州是国家区域开发和扶贫攻坚重点地区。农业部始终高度重视对湘西和恩施种植业发展的支持,多年来在生产基地建设、良种苗木繁育、关键技术推广以及灾后恢复生产等方面持续给予大力支持,推动两地种植业快速稳定发展。
“十二五”期间累计安排湘西州种植业项目资金7569万元,安排恩施州种植业项目资金10268万元。
(一)深入推进粮油高产创建
“十二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资金1792万元,支持湘西州建设108个粮油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十二五”期间安排中央资金2580万元,支持恩施州建设157个粮油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通过集成、展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以点带面,支持当地集成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模式,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促进区域平衡增产。
(二)支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通过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补助项目安排中央资金支持当地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保障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三)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
通过项目实施,促进蔬菜、水果等园艺作物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提高蔬菜、水果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
(四)广泛开展科学施肥指导
支持当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技术,促进配方肥落地、测土配方技术进村入户到田,实现农业节本增收。支持当地开展取土化验、田间试验示范等工作,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技术。促进配方肥落地、测土配方技术进村入户到田、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节本增收。
(五)支持良种繁育及生产示范项目
2011年,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安排资金200万元,支持湘西州龙山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2011年,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支持恩施州食用菌良种繁育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项目中央投资120万元;鹤峰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中央投资300万元;宣恩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中央投资300万元。通过种子工程项目,支持恩施州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二期建设项目中央投资310万元;恩施州茶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中央投资360万元。
2012年,通过种子工程项目,支持鹤峰县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项目中央投资190万元;利川市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项目中央投资220万元;来凤县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中央投资72万元;恩施市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中央投资72万元;巴东县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中央投资72万元。
2014年支持湖北省恩施州厚朴良种繁育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项目中央投资120万元;支持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茶树良种繁育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中央投资120万元。
2015年,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安排资金210万元,支持湘西州永顺县乌龙山富硒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开展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建设。
2016年,部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已提前拨付到位,分别安排湖北、湖南两省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补助经费4000万元、4300万元;安排湖北省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7500万元。同时,还将继续支持湖北、湖南两省开展高产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化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
典型事迹
有缘湘西终身情结
2009年10月起,农业部干部谢建华到湖南省湘西州进行为期两年的基层挂职锻炼和扶贫联络工作,担任湘西州委常委、湘西州副州长。两年间,他累计下乡50多次,走遍湘西州8个县市,调研了全州164个乡镇中的近一半,行程约8万多公里,住过农家院、犁过农家田、吃过农家饭,圆满完成了挂职锻炼和扶贫联络工作任务。
到湘西不久,谢建华就深入基层全面了解掌握情况,走访了湘西州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和农办(能源办)、农业局(乡企局)、畜牧水产局、农机局、农科所、扶贫办、蔬菜办等单位,与农口各单位进行座谈交流、征求意见,并到农业部重点联系的古丈、永顺、龙山、保靖4个县进行全面调研,与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座谈,深入生产基地考察,进村访问农户,了解掌握各县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和农村扶贫工作情况。围绕两州农业产业特点、基层农村工作现状和扶贫开发进展等主题,谢建华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专题调研,掌握现状、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提出建议。两年中,承担州委下达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耕地保护利用方面的两个课题研究,开展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农业扶贫项目实施、新时期农业扶贫开发、粮食生产发展等方面的专题调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帮助当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谢建华把产业扶贫作为重点工作主抓。在椪柑产业上,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促进湘西椪柑产业提质增效,并带队赴重庆市奉节县、忠县、长寿区考察柑橘产业发展,学习重庆市发展长江库区柑橘产业带先进经验,提出湘西柑橘产业发展要克服品种单一、上市集中、品质趋同、管理粗放等问题,坚持走农业产业化与生态特色旅游相结合的路子。在茶叶产业上,以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为抓手,提出对“保靖黄金茶”古茶树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建议,推进湘西优质高效茶叶产业发展。在粮食产业上,关心湘西优质水稻产业发展,率湘西州农业科技考察组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考察,就州农科所与该院水稻所有关科研合作达成协议,双方在湘西州合作开展优质水稻品种的种植试验、示范,共建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推进湘西州优质稻米产业发展。
“湘西州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地区,基层干部工作条件艰苦、生活待遇偏低、工作难度和压力大,但他们坚守岗位、默默奉献;这里的大部分农民生活十分贫困、生产条件恶劣,但他们仍辛勤劳作。这些在扶贫挂职中切身目睹、深度接触的每个场景,都使我深受触动。”谢建华说,“两年湘西缘,终身湘西情,‘湘西’两个字将永驻我的人生字典。”
帮扶户的笑容是最大的动力
1986年以来,农业部定点对口帮扶湖北省恩施州,选派干部挂职成为重要的帮扶方式。2013年12月至2016年1月,农业部干部冯忠泽挂任恩施州委常委和州政府党组成员、副州长,先协管、后分管农业农村工作。两年来,他深入全州88个乡镇、600多个村、200多个企业和种养大户及专业合作社,开展专题调研,推动产业发展,在恩施扶贫开发的进程中,印下了自己的足迹。
2016年1月27日,冯忠泽来到恩施利川市汪营镇井坝村贫困户冯丙菊老太太家中,今年冯老太太已经94岁了。这是他一年来第五次来看望老人。
2015年2月,冯忠泽第一次来到老人家中,只见几间修了几十年的木屋已成危房,老人用四个大木柱撑着墙壁防止房屋倒塌。这位老人是极贫户,仅靠低保度日,还要照顾一个53岁没有劳动能力的儿子,生活十分艰辛。在与老人交流的过程中,老人面容愁苦,言语极少。冯忠泽和随行的汪营镇政府领导紧急商量帮扶措施,决定给老人原地修建砖房,安排好后续生活保障措施。2015年10月,冯丙菊老人新家落成,冯忠泽第四次来到老人家中,此时的老人已对冯忠泽有了深刻印象,说起四间刚修好的砖房,老人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冯忠泽说:“能看到帮扶户的笑容就是开展工作最大的动力。”
冯忠泽把恩施特色产业的发展作为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作为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的核心任务来抓。由于自身畜牧兽医的专业背景,冯忠泽特别关注在畜牧产业方面的帮扶工作,支持开发草食畜牧,推动畜牧业全产业链的发展。他走进猪栏、牛栏和羊圈中,帮助养殖户分析市场形势。他认为,目前生猪产业在恩施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如果饲养本地纯种山羊“恩施白山羊”会更有优势。有的农户就是听了他的介绍,开始圈养种羊,从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作为农业部第十批定点扶贫联络工作组成员,冯忠泽对恩施并不陌生。1996年,当时他才28岁,就来到恩施州挂任州委、州政府农委主任助理。接到挂职任务时,他刚结婚。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和工作繁忙,爱人怀孕5个多月了,他都没能回去看望。每忆及此,他总觉得愧对妻子。二十年后,他再次挂职恩施,又赶上儿子高考。他克服困难,舍小家为大家,倾情投入挂职工作,坚决打好扶贫这场硬仗。
两度挂职,使冯忠泽对恩施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带领工作组把恩施作为“第二故乡”,与当地群众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兄弟情谊,铸起了农业部与恩施州干部群众深情相连的纽带,赢得了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