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育种:退一步,进两步
我国玉米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正处于重大转型期。省和国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的表现令人失望,育种理念和种质基础都没有突破。在各地育种试验田里却有一批新自交系和杂交组合值得期待。这些创新型品种能否通过审定关,取决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中国种业技术进步,须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即管理方法和主要指标应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后退一步,然后才能向正确方向前进。商业育种的理论、方向、技术路线和种质基础已经初步成形,如果战略谋划得当,3-5年以后,我国玉米育种的能力和水平将会有明显突破。
从2013年秋季品种考察看到,国家和省玉米品种区试及不同地方展示的品种均不理想,虽有明显进步,但都没有跳出先玉335或郑单958的框架,从育种理念到种质基础都没有突破。东北春玉米品种的试验密度3000至4500株/亩,未看到令人惊喜和出类拔萃的品种。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品种适宜密度没有超过5000株/亩,大多数在4000至4500株/亩。在这样低的密度下,不可能识别和筛选到适宜机械收获的新品种。摹仿育种至今没有超越郑单958和先玉335……它们的基本特点是延长生育期,更不适宜机械收获。但在区域试验以外,却涌现出许多有创新苗头的好品种。这些创新型的苗头组合能否通得过品种审定,尚未可知,但如果失去这次创新机会,以后中国种业发展将更加困难重重。
相比之下,跨国公司展示的品种组合却表现出较强的创新势头,种质和技术都在向前推进。国内种业须加大商业育种的研发投入,否则会越来越落在后面。最近两年,国外基础种子公司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的发展机遇,纷纷来中国考察和试验种质。基础种子公司的到来给我国玉米育种带来新鲜活力,将有助于克服种业发展的内部障碍,提升企业竞争力,对科技体制改革或许会有一点触动。
过去三十年,我国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总是大幅度增产,可玉米实际产量年增益率只有0.7%~0.9%,远远低于小麦(2%)等作物。最近,一些美国育种家问我,为什么中国十几年了竟培育不出超越郑单958的后续品种?为什么先锋公司在中国也推不出更好的新品种?某些国际组织也纳闷,中国玉米到底出了什么事?人们从不同角度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育种家和管理者要冷静分析导致落后的内在根源,转而扎实做好理论、技术和种质积累。商业育种要积累实力,在市场机制下,重新整合资源,建立商业育种的产业技术链(pipeline),而不是靠经验的外延。
在目前种质基础比较狭窄,育种目标偏离正确方向,公益性研究支撑不力和产业积累还比较薄弱的背景下,很难建立可持续的育种研发系统。在现行体制下,新品种的产量要想超过先玉335或郑单958,如果不靠生育期取胜,就只能对数据做手脚,正是这两条引起育种技术倒退。
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市场准入要简政放权,重点遏制市场乱象,重新打好产业基础。要修改种子法,否定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品种审定制度。鼓励创新要落实到育种的技术路线和种质基础,才能为赶超郑单958和先玉335奠定种质基础。
产业谋发展,现在须退一步,然后才能向前进两步。中国种业正处于“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的险境,务实求生存,既要战略性思维,也需要种质和技术储备,关键是抑制浮躁。
中国玉米育种受浮躁之害二十余年,国家玉米改良和基础研发平台没有正确把握方向,以至进入商业育种时代,竟没有留下足够的种质、人才和技术储备。现在退一步,首先要抛弃过去二十年所积累的浮躁。在先玉335和郑单958面前,须坚持改革与创新才能向前发展。
要改革盛行了二十余年的“高秆大穗晚熟稀植繁茂”的育种方向,加强理论和技术衔接,关键是推进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做好人才和种质积累,抑制高风险的育种势头,然后种业才会有较快发展。
所谓退一步绝不是放松努力,而是要平和心态,把虚高的品种审定制度和大品种情结所悬空的育种方向重新落实到产业需求,否定浮躁的“超级”和“零缺陷”,遏制投机取巧行为。退一步,恰恰要做很多实实在在的理论、技术和种质储备,把多年放弃的育种基础性工作和公益性研究重新做起来,开展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的使命是引领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奠定玉米育种的理论、技术和种质基础,普遍提高育种研发能力。
退一步,进两步的最大意义在于调整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在先玉335和郑单958的基础上缩短生育期,改变株型结构,增加种植密度,降低风险,继续提高产量潜力和适应机械化作业。以现行的品种试验方法和虚高的审定标准来衡量,品种试验的产量可能暂退一步,但对全国的玉米生产则是一次大跨度的技术进步,将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技术转型须落实到种质基础的升级与改造。这是一次彻底改变育种方向,改变技术路线和种质基础的脱胎换骨式的剧烈转型。
所谓退一步是针对不合时宜的品种审定制度和错误的育种方向与技术路线,回归正确道路。在一段时间内,在脱离生产实际的区域试验里,虚高的品种产量可能会下降,但新品种将回归大田生产,适应技术进步,趋于矮秆、早熟、耐密植和适宜机械作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这些就足以造福农民,受到欢迎。如果既要转型,缩短生育期,还马上就要增产幅度,不但不现实,还抑制创新,而农民却得不到迫切需要的转型品种,实际上拖了生产的后腿。
商业育种取得突破须借助优化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建立抗逆育种程序和多点测试系统。还要针对新基因型,实现生产管理、植物保护、农业机械等技术集成与优化,在新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生产潜力。改革后的品种准入制度必须堵住技术倒退潮流和潜规则,有助于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
育种者和管理者都要抛开大品种情结。商业育种是水到渠成和可持续的必然行为,而经验育种的所谓大品种,依然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事件。所谓“大”品种需要有市场对路的育种目标和新种质,配以准确的市场切入点,只有机缘巧合的出众者才能成为大品种。退一步的意义在于积累科技资源和创造突破条件,弱化机缘巧合的作用,遵循必然规律,走商业育种之路。
多数育种者至今放不下旧模式。在与先玉335和郑单958的竞争中,几乎所有的摹仿育种者都寄希望于延长生育期。那是绝路!最害人的是“超级”鼓吹者利用项目管理中的弊端,钻足了空子,一方面助推高秆大穗晚熟稀植繁茂的育种方向,另一方面组织各地育种者大秀“走猫步”,动用数千万科技资源,试图从先玉335分离二环系,以北京为中心大搞穿梭,自以为是创举,其实是投机取巧,误导全国的育种方向。“超级”闹剧虽然被及时瓦解,但并没有从理论上纠正方向错误,其始作俑者继续鼓吹“零缺陷”,浮躁之风仍在害人、害企业,不得不引起警惕和下大力气扭转被双重利益集团误导的育种方向与技术路线。
在产业技术转型阶段,如果仍像过去那样片面强调虚高的产量指标,继续鼓吹“超级”、“零缺陷”和“强优势”,势必维持逆向淘汰,技术倒退的垃圾产品和摹仿育种仍会成为品种审定的主角。这么干下去,不但争不回东北市场,黄淮海市场也会丢给跨国公司。所谓退一步,首先要拒绝浮躁!然后推动体制改革与技术创新。
育种创新的根本障碍不在技术层面,而是科技管理和品种审定制度压抑创新积极性,使中国种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创新悖论:创新是死,死于落后的管理制度;不创新也是死,虽然通得过品种审定,却过不了市场关。不创新死于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因而是根本性死亡,死了就难以复生。
育种家要转变思路,缩短品种的生育期,降低株高和增加种植密度,以适应机械收获为育种方向。今后,不要再围着先玉335从狭窄的种质基础选二环系。我们同跨国公司赛跑,应采取更务实更可靠的创新思路,无论东北春玉米区,还是黄淮夏玉米区,都需要比先玉335和郑单958早熟5-7天的品种。今后,应强化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向着适应机械收获籽粒的方向培育新品种,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管理者须明白“退一步,进两步”的道理,改革品种准入制度和彻底修订试验方法与标准。非如此,无法释放出创新积极性。客观规律不能回避。育种者和管理部门应秉持高屋建瓴的气度,投入与跨国公司抢时间争速度的育种大战。中国种业如果输掉这场竞赛,将失守黄淮海市场,以后怕是再难有喘息的机会。
孟山都在中国运筹帷幄二十余年,低调完成产业布局,现在开始挑战黄淮市场。先锋公司正处于调整状态,毕竟人家的技术流是从高端种质走向低端市场,一旦在中国采用更先进的育种思路和种质资源,将会扼住我们的短处,大幅度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尽管品种审定制度压抑创新积极性和双重利益集团误导育种方向,但基层科技人员和企业正涌动着逐步增强的育种活力,在端正育种思路和方向,改革育种技术路线,在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方面动手较早。虽然我国玉米商业育种还很幼稚,资源不完善,不配套,但部分企业和少数科研机构在简陋的条件下,仍敢于创造新种质,取得初步成效,但还要继续努力5-10年,才能渡过难关。
中国玉米育种经历过李竞雄那一代人40年辉煌,又经历了后继者10年倒退和10年徘徊,浪费了20年大好时光。今后,我们必须明确理论,端正方向,顺利渡过转型期,到2020年以后,中国玉米育种才能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为了在与跨国公司的育种竞赛中突出重围,不得不采取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以重新凝聚力量。我们要抓住当前技术转型和体制与机制转型的机遇,改革管理,合力攻关,鼓励创新,与强者赛跑,打赢这场育种大战!
转型并不意味着2020年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我们的生物技术育种仍然没有发展起来,育种的产业技术链(pipeline)仍处于劣势。中国育种者仍需要在新的技术领域继续拼搏。
2030年以后,能否赢得育种竞赛,取决于我们今天是否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与创新。现代改革的核心分歧,不在观念,而在利益。在种业相关的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方面存在利益冲突和逆向淘汰机制。如果利益障碍再僵持5-10年,我们就什么都完了。这既考验管理者,也考验育种者和企业家的智慧及绕过障碍的能力。
目前阶段,先玉335在中国属于技术转型期间的过渡品种,植株高大,生育期较晚,不耐密植。沿着先玉335的育种思路,先锋公司自己都走不通,我们就不要盲目紧跟了。今后,需要引入更先进的矮秆早熟耐密植抗倒伏的新种质,围绕机械收获这个大方向,在目标地区选育优良二环系和杂交种。即以自主创新为主,而不要盲目紧跟。
最近几年,国内玉米商业育种正在摆脱双重利益集团的误导,朝着合理方向转型,但科技人员对商业育种的技术路线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通过干预性试验深入理解种质转型和种质创新。企业有创新积极性,但没有创新能力;科研机构有创新能力却没有创新动力。今后几年,是我国种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更是科企合作与分道扬镳的分水岭。
中国种业任重道远,只有齐心协力,改革创新,重新奠定产业政策、技术、种质和人才基础,才能渡过十年转型的困难时期。2020年以后,才可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退一步,进两步,就不能急躁。不要因为今年没看到突破性品种就失去信心。我们是以跨国公司的高端产品为参照物,心目中形成了一个很高的育种标准之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说明我们已经能够理智地认识自己。我们已经花十几年时间,扭转双重利益集团所误导的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现在正改造种质基础,这需要更长的时间。而种质基础一旦转型成功,商业育种的效率就会普遍提升。
虽然省和国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的表现不理想,但在一些企业和基层育种者的试验田里,我们看到一大批令人惊喜的好苗头。尽管新引进的现代种质还没有充分扩散,但调整育种方向已大势所趋。三年以后,这些新种质将成为商业育种的主流,企业和基层科研机构将普遍提升育种能力。在东北和黄淮海看到某企业从美国引进的适宜机械收获籽粒的新品种,对释放农业生产力和促进种业发展显然是有利的,但能否突破审定制度与潜规则的重围,将取决于种子管理部门的态度(心态)和采取什么样的改革与创新行动。
方向对了,就有希望,但需要时间!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就能够普遍提升育种能力和水平。坚持5-10年,我国将出现一批能够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新品种,而且创新型自交系和杂交种会越来越多。
为商业育种奠定坚实的种质基础,至少要努力30年。但如果科技管理部门和公益性研发平台仍然不作为,种子管理部门对改革与创新仍持犹豫态度,商业育种就没希望了。(张世煌)(责任张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