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普跌 如何防止谷贱伤农

受寒潮等影响,从春节到现在,部分地区蔬菜价格持续高涨,但小麦和玉米等价格却不容乐观。

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日前公布,青海省小麦价格出现近10年来首次下跌。不仅是青海的小麦,去年由于国家下调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我国玉米收购价格出现下降,部分地区不足8毛/斤;作为著名滋补药材,玛卡价格近期突然一落千丈,新鲜玛卡价格从每斤上百元跌落到7到9元,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农产品价格普遍下滑,农民陷入了丰收不增收,甚至赔本的困局。

农业作为国家基础,如何使国家增产、农民增收,公众吃得饱、吃得好,更能吃得安全?

——困境——

农产品价格下跌 生产成本高涨

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下跌,畜牧产品也存在同样问题。今年初,在北京举行的“寻找心中的牧场”大型公益慈善认购、认养活动上,内蒙古牧民哈斯克日敦说,去年国庆节后,由于干旱,牧草价格不断上涨,但是受天气、进口羊肉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地羊肉价格一直下滑。哈斯克日敦去年养的300多只羊都没有卖出去,原因是在这个宰羊季一只羊的收购价格仅300元,而一只羊的养殖成本是700、800元。

“收购价太低,继续养着羊的话,赔得更多。不说饲料等,光是雇人成本就要一人一天100元。”哈斯克日敦说。

与农产品价格下跌趋势不同的是,其生产成本持续高涨。农业部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实验室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胡培松说,农业生产成本主要来自于化肥、农药、机械和人工等,而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主要在石油。如今国际油价从最高约140美元/桶下跌到40美元/桶左右,生产原料大幅下降,但化肥、农药等产品价格不降反升,使农民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

然而从消费者来说,购买粮食和羊肉等产品,零售价并没有下降,甚至部分地区还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如此一来,不仅大幅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消费者并未得到实惠。

——原因——

农业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

在今年两会上,国家领导人表示,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在于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让他们能够富裕起来,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但是现在,农产品主要是谷物产品的国内价格和国际市场比,像玉米、小麦、大米,几乎每吨要高600多元,主要是因为我国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机械化等程度不高。

此外,我国农业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全国政协委员李成贵说:“我们的农产品供求出现一种失衡,一方面进口很多农产品,特别是需要进口大量的大豆;另一方面有些农产品出现过剩,比如玉米,目前玉米的库存在3亿吨左右,一年需求约为2亿吨多一点。这就导致玉米价格持续下跌。所以我们必须要调整农业结构,也可以说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倒逼出来的。”

——方案——

吃饱到吃好,从高产量转向高品质

如何才能解决农牧业增产不增收,部分产品过剩等问题?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其现状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创新团队工作汇报时,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说,我国水稻产量不断提高,除了国家政策因素外,水稻的增量主要依靠水稻品种的改良和改善生产技术等措施来实现。

胡培松说,我国的“绿色革命”、“杂种优势利用”、“超级稻研发”居世界领先,凝聚几代水稻育种人智慧,是中国科技创新最具代表性学科。我国通过技术推动水稻单产量的提高,以解决温饱问题,但对稻米品质等研究相对重视不够,导致我国水稻高产育种领先,但品质研究相对落后。

程式华说,如今我国水稻单产已达到了460公斤/亩。“我们曾测算过,人口峰值若达到16亿人,单产达480公斤/亩,就可满足我国的稻米需求量。但是随着大家对食品质量要求的提高,我们不但要满足‘吃饱’,还要满足吃好、吃得安全的要求。不但要稳定提高产量,还要提高品质,这无疑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要粮、农民要钱、居民要命。” 胡培松说,截至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品质遗传改良团队已育成“中优早3号”“中香1号”“中嘉早17”等主栽优质及加工稻品种近20个,累计应用超过1.2亿亩。特别是“中嘉早17”,在2010年就被认定为优质超级稻,连续6年成为国家主导品种。在湖南省种植的50种籼米原料生产的鲜湿米粉研究表明,“中嘉早17”生产的鲜湿米粉的感官综合评分最高,口感显著优于其它品种,而且综合品质最好。

前几年,“镉大米”事件让公众对农产品安全更加重视,而在2014年,对60个早稻品种通过盆栽、大田等试验,“中嘉早17”等4个品种被推荐为“镉低积累”应急性品种。胡培松说,正是雄厚的科研实力,长年对水稻品种的研发和创新,“中嘉早17”快速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籼稻品种,2015年推广突破了1000万亩。

程式华说,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水稻所还将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程,明确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引领世界水稻科技为使命,把握水稻科技创新方向。研究方向包括超级稻育种、水稻品质遗传改良、水稻高效栽培和病虫害防控技术创新等应用研究,又强化种质资源创新、水稻功能基因组学、水稻发育生物学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真正做到“顶天立地”,同时加强与之匹配的一流平台和基地建设,从而为水稻科技重大理论、技术和产品创新取得突破提供有力保障。

创新农业信息技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李金祥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任务艰巨,亟须运用发展新理念,创新农业信息技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为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和技术保障。

李金祥说,大数据已成为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创新路径,加快发展我国农业农村大数据,构建国家农业大数据中心,建立健全覆盖生产、消费、库存、进出口、价格、成本六大要素的全球农业信息调查分析系统,可以推动农业资源要素数据共享。针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数据可以驱动解决农业资源配置、农业经营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适度规模经营引领等相关问题。

“电子商务可以催生农业供给侧新动力。” 李金祥说,2014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针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子商务可以驱动解决“短板”补齐、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经营增效、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全面发展等相关问题。农业物联网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追踪溯源;针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可驱动解决农业“降成本”、技术装备自动化、农业质量安全确保等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