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沉下去 人气聚起来
服务沉下去人气聚起来
——山东省昌乐县“干部下沉”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吕兵兵
近日,在山东省昌乐县乔官镇下坡社区,63岁的老农民韩文明告诉记者:“俺家以前的房子20多年了,经常裂缝掉皮。去年夏天,社区干部李成刚到家里来,看到俺家这个情况,报了镇上危房改造项目,给俺家拨了8000多元。你看现在,上上下下加固了,里外粉刷一新,这个年过得忒舒心了。”
韩文明所说的“社区干部”,是昌乐为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选派来的“下沉干部”。他们不仅在社区服务中心受理村民服务,还定期进村入户为村民提供针对性服务。
县委书记张新强坦陈:“昌乐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了‘宜房则房、宜楼则楼,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和‘配套优先、服务先行’。2015年以来,昌乐为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将70%以上的镇街干部下沉到社区,近距离为农民提供服务,凝聚了社区人气,提高了村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提升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今年,昌乐将继续完善社区服务中心‘一厅一校十室’配备,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社区建设,服务先行,“有人服务”是基础
在宝都街道月亮湾社区,社区主任李磊介绍,社区配备了13名“下沉干部”,每天至少有8人在社区开展服务,为周边9个村庄的农民提供53项基本服务。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有人服务”是基础。据昌乐2015年初发出的《关于创新服务型党组织,全面提升新型社区建设运行水平的意见》,为壮大社区服务队伍、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昌乐按照“机关保运转、社区是重点”的原则,要求镇街除保留维持机关正常运转的人员外,其余干部全部“下沉”社区,实现吃住、工作、服务“三在”社区。
采访发现,昌乐干部力量下沉有三种方式:一是选派任职下沉。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配强以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主任为核心的工作班子。二是双向选岗下沉。采取“双向选岗”的办法,按每个社区6到10人标准,从镇街干部中择优选拔产生社区工作人员。三是专人专岗下沉。从经管、民政、计生等站所抽调人员,专职到社区服务大厅坐班服务;统筹乡村医生、警务力量等,分头到社区卫生室、社区警务室开展工作。
人下去了,制度跟上,“怎样服务”是关键
鄌郚镇漳河社区主任王新杰说:“近来咱感觉‘存在感’越来越强了,在社区离老百姓近,专职搞服务越来越受老百姓欢迎。到村里走一圈,碰到的都是笑脸,咱越干越有劲。”
“存在感”的提升,源自社区干部对村民提供的全方位服务。“有了社区这个平台,干部下沉后,离群众近了,如何为群众搞好服务?昌乐的经验是做到‘有地、有钱、有制度’,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县委副书记肖建华说。
据介绍,昌乐高标准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整合教育、医疗、水利、道路等资源,建成便民服务大厅、卫生室和警务室共“一厅两室”,完善社区路、水、电、气、暖、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推进学校、幼儿园、文体娱乐等设施建设,实现“有地服务”。同时,县财政按每月3000到4000元的标准为社区配备办公经费,参照市、县下派“第一书记”标准为社区干部落实生活补助,每个社区配备2辆新能源服务车,实现“有钱服务”。
地方和经费有了保障,完善服务运行机制就成了确保服务质量的关键。对此,昌乐建立落实了“四个一”机制:制定“一套发展规划”,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重点、有保障;完善“一套管理制度”,包括干部包村联户、定期走访、社村集中议事等;建立“一份信息档案”,将干部信息在显要位置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记好“一本问题台账”,对群众咨询事项或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受理登记,限期反馈。
服务到了,人气有了,“衍生效应”也不少
日前,记者在红河镇宅科社区服务中心看到,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窗口前都有来办事的农民。“开春了,俺今年打算多种点儿地,就到这里来登记需求,社区干部还帮着查找镇上现在登记的对外流转土地情况。”下皂户村村民杨国庆说。
社区服务中心有人气,文体活动室人气更旺。今年65岁的村民张德安每天都来,他说:“这里暖和,条件好,到这儿来和一帮老哥们喝喝茶、打打牌,日子更有滋味。”
昌乐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王勇介绍,推进镇街干部力量下沉,实现了镇街工作重心下移,干部沉到一线,产生了很多“衍生效应”。
服务了村民,集聚了人气,带动了社区建设。社区干部住在社区、靠在村里,把农民需要的服务送到家门口、炕头上,农民普遍反映“干部好找,事好办了”。有了人气,社区再推进集中居住,农民就更容易接受了。
规范了村级事务,提升了治理水平。镇街干部力量下沉社区后,帮着村里抓班子、带队伍、谋发展,村干部办事更“主壮”、有底气;执行社村集中议事等制度,村级重大事项由社村两级商议,决策水平高了,村干部也有约束了。
改进了作风、锻炼了干部。镇街干部走出“机关门”,深入“农家院”,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工作在一线落实。2015年底,昌乐一次性从社区一线提拔重用了35名干部,形成了机关干部争着下基层、主动到社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