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的县域经济实践:来自河南省新野县的调查

原标题:三产融合的县域实践——来自河南省新野县的调查

诸葛亮一把火“烧出名”的河南新野县,这两年却无人烧秸秆。作为全国产粮大县,新野县的秸秆哪去了?种植大户刘明忠说:秸秆以每吨200元的价格,全部卖给了科尔沁肉牛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整个新野县,多谈养牛经。无论是农田里的种植大户、农场里的养牛大户,还是食品加工厂的一线员工,甚至酒店餐厅的服务员,谈起“肉牛”,都是津津乐道。这是为何?

新野县委书记常英敏告诉记者:“近几年,新野县坚持做强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依托自主培育的‘皮南牛’肉牛品牌和养牛资源,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完善利益联结点,形成从田间地头到产品加工、再到物流运输和餐饮消费的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据了解,新野县原是南阳黄牛养殖的核心区,2009年依托“皮南牛”种源,与国内最大的专业牛肉供应商之一——内蒙古科尔沁牛业成功“联姻”,陆续发展起肉牛育肥、种牛扩繁、食品加工、生物化肥、餐饮旅游等一系列上下游产业,通过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走出一条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打通上下游,融合靠利益联结

在科尔沁牛业南阳公司的农场,7000多头“皮南牛”正听着音乐小憩。每当有牛走到牛棚中间的按摩器旁,机器就会自动给牛背按摩。“现在不仅牛值钱,因为有了牛,新野县的秸秆、人力都值钱了。” 新野县肉牛产业化集群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孙林儒说。

承包了2000亩农田的刘明忠告诉记者,原先地里的秸秆需要自己雇秸秆打捆机清理,每亩大概要花300元。如今,科尔沁牛业南阳公司免费为他提供机器。“一台机器每天能收200亩,我用10天,就能收完地里的300吨秸秆。其中,50吨作为机器租用费,剩下250吨当作牛饲料卖给公司,每吨能卖200元。”

不仅收秸秆不用操心,地里的农产品销售也不犯愁。“全是订单式耕种。”刘明忠最大的客户是县里的河南可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去年他种了两茬甜玉米加一茬西兰花,三季收成后,结算净赚186万元。

据了解,河南可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甜玉米、蔬菜等食品加工业,拥有多条速冻果蔬、真空玉米、冷鲜蔬菜的生产线,农产品加工后远销厦门、香港和日本等地,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

不仅上游被打通,下游产业链也在延伸。除了全县65%的农作物秸秆经养牛得到消化和利用,产生的牛粪还可销售给金正佳生物科技公司,用作生产有机肥,其他排泄物投入沼气池;肉牛直接卖到科尔沁牛业公司进行屠宰、分割、加工,制成各种牛肉熟制品。

同时,新野县还规划建造了全国种牛网上交易平台,“日后周边养殖大户可以通过新野县的大屏幕,考察、筛选、购买全国的种牛。” 常英敏告诉记者,“县里正在规划设计生态旅游路线,游客来到新野,既可以与黄牛来次亲密接触,也可以到田间地头深耕细作,还可以吃到新鲜的牛肉和时令蔬菜。”

打通资金链,融合靠金融创新

“我国牛肉市场需求量很大,但国内供给明显不足,为何?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农户不愿养牛,因为养牛需要的资金投入过大,收益回报周期又过长,很多农户虽然有养殖技术和经验,但没有那么多的本钱,只好出外打散工。”常英敏分析,“发展肉牛产业,带动农户养殖,关键是要打通资金链。”

“一头牛育肥前成本9000多元,养100头就得将近100万元。如果只养一两头,形不成规模,不赚钱。再加上母牛一年一胎,又限制了发展。”养牛大户张少奇说,根据以往的养牛经验,牛的发病率较低,不容易有疫情,而且通过科学喂养和育肥,肉牛的出栏率和出肉率并不低,一头牛养上一年就能赚一两千元。“三年前就开始盘算养牛,但苦于本钱不够,向银行贷款,因办不了抵押担保,贷不上款。”

令张少奇兴奋的是,2014年中牧担保公司成立,帮助他顺利获得100万元贷款。一年后,张少奇如数偿还贷款,并准备扩大自己的农场规模,新增3000头牛,再贷160万元。

科尔沁牛业南阳公司总经理王凤勤说,在帮助农户争取银行贷款的问题上,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市政府和县政府进行金融创新,帮助成立中牧联合担保公司。公司由南阳市财政、新野县财政和企业分别出资,注册资金1亿元,专门向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养牛大户提供担保贷款,充分发挥投资的杠杆作用,使企业和政府形成合力,促进肉牛产业发展。

新野县还联合科尔沁牛业公司,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积极探索创建“互联网+”融资模式,着力打通上下游资金链。既帮助经纪人解决购牛资金难题,充分拉动原料牛供应;也帮助下游经销商解决购买牛肉产品的资金问题,有效促进了牛肉销售。

产城一体化,融合靠科学规划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目标。唯有这样,才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新野的三产融合发展,最大受益者当是新野人。据统计,2015年该县肉牛产业化集群实现产值47.3亿元,利税4.2亿元,拉动新野及周边地区新增肉牛12万头,新增就业1.2万余人,人均增收1万元,拉动1万农户3万余人从事肉牛养殖、甜玉米种植以及收购、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有的农户还参与到合作社的经营,户均年收入可以达6万元左右,全县农民年增加收入7亿元。

“三产融合发展,不仅能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不断提高收入,更可以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推动产城一体化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常英敏说,“这都离不开科学的引导和规划。”

新野县按照产业集聚、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围绕肉牛、蔬菜等特色产业进行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建设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肉牛产业化集群示范区、蔬菜产业园区等,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上下游关联、相互配合、分工协作、风险共担、收益均享的产业组织形式,同时让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环保容量、歪子镇镇区、肉牛专业园区等规划“五规合一”。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常英敏认为,目前亟待充分调动和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三产融合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最直接、最关键、最给力。

常英敏提出,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既需要强化产业集群支撑,也要创新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及农村金融支持等机制。他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参与三产融合发展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融合发展的带动能力。建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基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创新农村三产融合土地使用政策,大力发展“互联网+新业态”等,促进融合发展。

(时岩参与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