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谈谈怎么改造小麦的适应性
延续我一贯的嘴巴大、把不住门的作风,来谈谈怎么改造小麦的适应性。
先扯点闲篇。嘴巴大、把不住门咋的了?至少使您的小麦育种少了点寂寞不是?说的对与不对都没有关系,如果从我所说的话中您想到了我没想到的,那就算值了,说明我这个砖家也不是一点用也没有。如此,没准咱俩见面了还能喝两盅。
先从气候变化谈起,因为适应性说到底,是要适应气候生态条件及其变化的。说来也巧,今天候车室等车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在河北省水文观测站工作的人,年龄50岁左右。他身边有个空座,我就坐到了他身边。看他戴着一副眼镜,我就说您一定是个知识分子。他听了哈哈一笑,说戴眼镜的不一定都是知识分子。我说您一定是,有这个气质,他不再否认,告诉我他的工作概况。我也介绍自己是搞小麦育种的,于是话匣子打开,就双方都关心的气候变化、水资源状况展开对话。谈话中,他谈到了河北省水资源短缺概况,谈到若干区域性地下水漏斗。也只是在今天我才知道,所谓漏洞有个判断标准,就是看该地浇水是否用的是100米深以上的深井。我一听,马上就知道我的家乡也是个漏洞区域,不过不严重,因为我的家乡有深井也有浅井。我们两人也就国家限制、调整小麦种植用水的政策展开讨论,基本上达成了该政策很难执行的共识。此外,他也谈到气候变化的不可预测性,并说,没准今后有一个气候变化的大周期循环回来了(我猜他的意思是今后会变冷,因为之前都是气温上升、暖冬等)。跟这位先生的对话印证了我之前关于气候变化的一个判断,即今后冷暖未可知也,我相信全球气候继续向暖的可能性较大,发生干热风的几率会增加,干旱会加重,水资源会更趋短缺,不排除冷不丁地来一次寒冷(就像去年冬天一样),倒春寒的发生机会可能会不少。
假设我的判断是对的(只是假设,如果您有其他假设也可以),那么在该判断下,只注重抗寒性的小麦育种模式和一些不怎么考虑抗寒性的育种模式都走到了尽头,今后的小麦育种需抗寒和耐热并重,还需格外关注倒春寒的影响。
再说适应性,适应性包括抗逆性和抗病性两个方面。就抗逆性而言,包括抗寒性(越冬性、抗倒春寒性)、耐热性、抗旱性、耐瘠性、耐盐性、抗倒性(抗风性)等,适应性广的品种还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亚生态区。这么多的抗逆性,我们小麦育种该如何下手,才能够不顾此失彼?鉴于性状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如耐热性(抗干热风)往往与抗旱性相关、有人认为抗寒性也与抗旱性存在相关关系,我认为抗逆性育种应以抗寒、耐热为核心,培育双向抗(即抗寒又耐热)的品种,这样,无论气候变化怎么变,都不怕。针对倒春寒,应选择起身较晚的品系,并将穗的完整性纳入考虑。为了选择广适性品种,应注重选择分蘖力较强、成穗性较好、耐密植、双抗(即抗寒又耐热)的品系,与合作伙伴展开多点选择和穿梭。
就抗病性而言,情况复杂,各麦区任务也不同。其中:锈病是每个麦区都不能回避的,兼抗三锈的材料少,持久抗性的材料少;抗白粉的材料较多,相对好办;赤霉病、纹枯病、根腐病不断向北发展,没什么好抗原(估计三者都是微效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主效基因)。找到一个完美抗病的小麦品系是不可能的,没有人有这个本事。就黄淮北片而言,我认为能够兼抗条锈和白粉就不错了,人总得实际点,就各种病害的抗性做出取舍。如果一个品系兼抗条锈和白粉,其他方面不是太烂,说得过去就行了。如果遇到去年叶锈大流行,那就听天由命了。如果不认命,那就配置少量专门针对叶锈病的组合吧,除此之外,恐怕没什么招了。
小麦的一生,如果健康走到终点,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健康的小麦应该灌浆好(快)、叶功能好(长)、落黄好,三好!该活着的时候活着,该老的时候老了。就像一个人老了一样,他/她的血压、血糖、血脂都不高,他/她的头发会白,但白的有光泽、白的好看,活到90多岁,不早衰,走到终点的时候是个善终。如果小麦品种得到善终,它的表现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