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增产不增收问题到底出在哪?

农产品价格问题和粮食生产问题在两会期间备受代表委员们的关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粮食连续增产,为稳定物价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同时面临库存大幅增加、市场价格下跌等问题。

在我国吉林、江苏、河南等粮食大省,村民们反应在家辛苦务农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粮食产量大政府补贴少。特别是这两年,玉米收购价格很低,甚至有土地流转种粮大户开始毁约弃租。同时,玉米库存持续高企,不断蚕食深加工行业的利润。而且务工与种粮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些都严重挫伤粮农种粮积极性。

1.农民有话说

湖南“第一产粮大县”宁乡县,在近30年间,外出务工的工价涨了75倍,而稻谷的价格只涨了11倍。在1980年,打5天工才能买100斤稻谷,而如今1天的工钱就能买。当地沩河村的邓爱在村里开着小超市,丈夫在镇上当修车工。夫妻俩不靠种地为生已经十多年了,邓爱说:家里就靠着这几亩田的话,收入太少搞不开,我儿子一个月的开支都搞不住,生活费每个礼拜500吧,学费一万多。不增加外面的收入是不行的。

这几年国家在农业上的投入越来越多,粮食的产量越来越高,但是农民自己却完全感受不到丰收的喜悦,甚至会觉得白干了一年,亏本,而想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时半会又不可能。很多基层的农技人员也很纠结,觉得空有一腔热血,没有经济效益。

湖南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局科教站站长李晓平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就回到家乡,从事植保和农技推广。

李晓平说:以前农民只有这块地,这块地不种好就饿死,所以种粮的积极性很高。现在农民种粮没效益,靠它致富不可能。国家不拿出其他的办法的话,对我们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或农业行政部门,那真是难。老一代做了这么多年是职责所在,下面这一代坚持做下去,还真有点难。

做一件事情,没有收益的话,确实很难持久,所以,要让农民有种粮积极性,就要让他们有钱赚,而究竟怎么才能挣钱呢?两会代表委员们也是各抒己见——

2.专家有回应

当前确实存在国外的粮食价格低于国内的情况。我们国家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所以在粮食价格上不具备竞争力。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国家进口了很大一部分粮食。2015年进口的1.2亿吨粮食当中,大豆8000多万吨,谷物3000多万吨。

政府定的玉米临储价格比国际市场高,每吨多500元。再这样玉米就是卖不出去,以后就要和国际价格接轨。

国家现在慢慢的不再实行部分农产品的临储政策,就是要让我们的农产品价格慢慢和国际接轨,不能高得离谱。所以这个阵痛期是必须存在的,怎么才能使阵痛期缩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也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无论从短期看,还是长期看,扩大规模,扩大规模,实现机械化是必不可免的选择。紧跟着国家的大政方针走,肯定是不会走错路的。扩大规模搞机械化,农民担心一时半会可能实现不了,那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够让我种粮食能挣钱呢。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密山市东粮集团董事长翟友财就给大家支了招——

从种植到产品的销售,食品从种到收,到深加工,到进户都有追溯。农民的意识也在转变,不能光追去产量,而要追求产品的质量和口感,这样我们的产品才有竞争力,才能卖上好的价钱,农民才能有好的收入。

3.政府有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三农”投入只增不减,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充分发挥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保持农业政策连续性稳定性,逐步扩大“绿箱”政策,调整改进“黄箱”政策,加快建立与农业转方式相适应的补贴政策体系。

与此同时,要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继续实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等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搞好大豆和棉花目标价格试点,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以及市场信息监测综合平台建设,改革和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

想要靠种粮支撑我们的经济收入,需要规模经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推广新的农业技术,生产质优农产品,使我们的粮食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来源:致富青年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