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农业现代化短板如何补?..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白先进:
扩大农业执法和农技推广队伍
农业执法队伍太薄弱,一两个人负责一个县,管不过来。虽然总理强调政府人员只减不增,办公经费只减不增,但在农业方面,还是要给予一定的倾斜,农业执法队伍和农技推广队伍太薄弱。在很长时间的改革过程中,农技推广部门被整合,专门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减少。我们在下乡给农民搞培训,农民讲好长时间都没人指导了。
在欧美农业发达国家,土地规模大,每个农场主背后都有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来指导生产,同时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生会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服务。而中国是小农经济,农户种植规模小,种植分散,农民数量庞大,而且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这就需要农技服务队伍人力要充足,服务要到位。
目前,服务在农业生产一线的除了政府农技人员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资企业的农技人员。企业人员做农技服务是一个好现象,他们可以为农户提供一些技术指导,但往往最终还是要推荐农户使用自己的产品,这就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是要成立专门的农技服务机构,培养更多农业技术人才。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年轻人学习农业,在农技人员的培养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韩鲁佳:
加大农机操作员培训教育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不仅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同时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扩大,家庭农场、合作社、种植大户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机操作员。农机操作员的技术水平,不仅影响了机械化作业质量,而且影响了机械本身性能的发挥。
现在中国农机操作从业人员大概每年5500万人,真正取得资质的也就100多万人,2014年有600万人参加农机操作资质培训,这与市场需求出现了巨大的差异。今年我的提案主要建议加大力度支持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教育。
目前,一些农机合作社有专门的农机操作员,农业部等相关主管部门对于这些人员的培育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农业部和教育部联合成立了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探索一种新的政企联合的新模式,平台搭建好后还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规模化生产需要技术过硬的队伍。 对农机队伍的培训,原来比较零散,分头管理。先有社会化资金的投入,进行收费培训,这跟惠民和惠农政策以及农民的愿望是有差距的,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培训的方式上面,比如技能实操,效果不是最理想的。以及相应的农机操作教学基地建设,教学设施条件等,都不太完善。
我建议,在农机操作员的培养方面要加强领导,提升农机操作人员培训在整个农机化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达成统一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一个位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要确保国家对农机工作人员培训的稳定支持。机制上更加完善,对农机操作人员有一定倾斜,在国家保障上希望有新的政策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揭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丘杏红:
培训新型农民要把握关键环节
我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必须打破以往传统的方式,应该从找准需求、因材施教、固定办学、校企合作、改革义务教育等几方面开展。
一是找准需求。现在我们农技人员下去给农民培训,要给农民发误工费,农民还不一定愿意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首先现在培训的对象多为留守农民,以老人,妇女为主,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学习农技的意识不强。其次,现在大部分地区还是小农经济,每户农民的土地面积小。农民的主要收入是靠外出打工,农田由留守人群照顾。农民不去培训给出的理由多是“我就种一亩地,自己家吃,收多收少无所谓”。
所以我认为培训要有针对性,所授课程除农业技术外,还要有创业指导、农产品经营销售等。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分门别类进行授课,做到农民自觉想来听。
二是因材施教。要想让农民感兴趣,找准对象很重要。以往培训部分对象,拦住谁算谁。我建议以后培训要有所侧重,因材施教。未来我们要搞适度规模农业,像农场主、种植大户、农业企业,他们普遍年纪轻,素质较高,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农技水平。他们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要求高,对农技的需求强。对于他们的培训,应该以新产品新技术为主。
我建议,对于老人、妇女的培训应该以一些基本知识、技能为主,要接地气,要慢慢讲,保证他们能学会。切实把农民学历教育与实用教育结合,长期教育与短期教育结合,实时教育与急需教育结合。
三是固定办学。我认为培训职业农民的目的,是要让他们具备一定农业技术,并从事农业,以此为职业。可以借鉴社区教育,比如老年大学。让农民定期来固定的地方上课,慢慢深入,培养习惯。像场地可以选择与村村都有的村办小校或婚育学校(计生学校)搞联合办学,在原有校址上加一块牌子而已,只是定期使用。而培训时间也要足够,像现在一两天的时间,是学不会足够知识的。可以两个月一期,每周一天。此外,对参加完培训,掌握熟练技能的农民要给予发放培训资格证,并跟踪指导其进行自我创业或推荐到需要该技能的农业企业公司,不要让他们再回流到城市去打工。
四是校企合作。现在基层农技人员的农技水平也很有限,他们大多是职高毕业,没有受过系统的农技知识培训,而且年龄偏大,知识陈旧,除了加强对技能农技人员的培训外,更需要其他方面合作。其他方面值指的就是农业院校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因为现有农技推广体系的人员少,承担的任务多(很多地方是植保站、农技站、土肥所、农残监测站等几块牌子,一套人马),因此我建议加大对师资能力建设投入,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师资水平。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比如农业龙头企业、民办中职教育学校。
五是改革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模式和内容。针对农村青少年,可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在知识教育的课程之外,适当安排适应当地需要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教育课程,使学生们加深对农村、对家乡的了解与认同感,对有志于从事农业的年轻人或未考上大学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培养一批立志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备人才。要让少部分年轻人回到农村来,未来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离不开年轻人。
(责任郝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