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程:81岁高龄的育种家誓言——只要还能走动,决不会离开田地|2016问

说白了,品种选育的过程就是基因重组的过程。

原文地址:陈伟程:81岁高龄的育种家誓言——只要还能走动,决不会离开田地|2016问大咖作者:临沂市民丰种业郝伟

__IMAGE__


__IMAGE__

2015中国种业风云榜之终身成就奖颁给了我国著名玉米遗传育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陈伟程先生,这是行业人士和众多评委专家共同投票和认定的结果。
陈伟程,完成了具独创性的玉米自交系异地培育研究,突破了玉米雄性不育安全生产难题,推动并实现了我国玉米双交种到单交种的转变。由他选育的玉米品种豫农704是我国第二次品种更新代表品种之一;豫玉22,是中国第二大玉米推广品种,中国玉米第5次品种更新的代表品种之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的他,依然深入田间选育玉米良种,近两年先后选育出了“伟科702”和“伟科966”两大国审品种。
2015年12月12日晚,在2015中国种业风云榜颁奖典礼上,陈伟程老先生动情地说,有很多育种同行也在奋斗,这个奖也是发给所有同行的。
“我今年已是81岁高龄,从事玉米育种也已经59个春秋。我希望为祖国的育种事业奉献余热,只要还能走动,我决不会离开田地。”陈伟程说!
近日,农财宝典记者来到陈伟程老先生在广州的家里进行探望,听听2016年他的心声。 __IMAGE____IMAGE____IMAGE__

Q1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您最想看到中国种业哪些变化?
植物新品种保护落到实处,中国种业环境进一步净化。
在我国,“套牌”种子遏制了中国种业的创新,希望国家对“套牌”侵权行为的整治以及新《种子法》的实施,将有利于进一步净化种业环境。

Q2 目前的中国种业最缺乏什么?
种质资源创新;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目前,行业中相似性的品种太多,而有特色、拔尖的品种不多,主要原因在于育种基础材料(种质资源)创新性不高。

Q3 您认为,在种质资源创新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国几次大的品种变革都是靠国外资源的应用来实现的,现在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育种的理论和方法没有问题,关键是对现有国内外种质资源进行改良,把优良性状组合到一起。说白了,品种选育的过程就是基因重组的过程。

Q4 在您半个多世纪的育种生涯中,实现了育种理论和品种选育的创新,对您影响最深的是谁?
我最敬佩、最难忘的是我的3个恩师:吴绍骙、蔡旭、李竞雄,一辈子有这3个恩师的指导,足矣。他们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我、激励着我。
注解:陈伟程于1956年河南农学院毕业后留校成为吴绍骙的专职科研助手;1960-1963年,在北京农业大学读研究生,导师先后为蔡旭和李竞雄。
吴绍骙:农业教育家和作物育种学家,曾任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名誉校长,中国玉米育种奠基人之一,通过实践开辟了我国南北穿梭育种的先河,改变了传统的在固定地点进行新品种选育的方法;最早提出根据自交系类型异同或亲缘远近合理配制玉米双交种和选二环系的原则。
蔡旭:著名小麦栽培及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曾任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小麦育种工作的奠基人之一。选育出“南大2419”抗锈小麦良种,推广面积近亿亩,为中国小麦推广史上面积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个良种。
李竞雄:著名植物细胞遗传学家、玉米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长期从事细胞遗传和玉米育种研究,中国利用杂种优势理论选育玉米自交系杂交种的开创者。他提出玉米杂种优势利用途径,利用杂种优势育成多抗性丰产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在全国推广3亿多亩,获1984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同时,开拓了我国玉米品质育种、群体改良和基因雄性不育的研究,对我国玉米育种事业和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杂交玉米之父”。

Q5 在现有的育种家中,请您说出1-2位值得种业人学习的人。
中国种业涌现了很多值得后辈学习的育种家,现有育种家中,袁隆平和李登海值得推崇,他们都是不离开田间的人。

Q6 您对奋战在育种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以及准备成为育种家的年轻人说些什么?
现在不少(所谓的)育种专家,深入田间少了,在电脑旁多了。但“电脑”始终取代不了“人脑”,要成为真正的育种家,离不开田野,少不了到田间进行观察、记录。国外的育种家同样注重到田间进行大量的记载,越是气候差的时候,越是要到地里去,这样才能更有机会选出“拔尖”的品种。

Q7 您已是81岁的高龄,依然工作在育种一线,您的心望是什么?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对国家有所贡献,我认为我已经实现了,但我仍想发挥余热,未来5年,我想再育成2个国审(玉米)品种,争取在选育适合机械化收割的品种方面有所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