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逐人工智能:中国有望下出“好棋”

角逐人工智能:中国有望下出“好棋”

“阿尔法围棋”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让人工智能受到产业界、学术界甚至全社会热议。有关专家认为,面对人工智能领域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已从战略高度“落棋布子”,有望通过政策推动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挑战机遇并存

近年来,人工智能迎来寒冬后重生的鼎盛发展期,成为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全球科技商业预言家、畅销书《失控》作者凯文·凯利认为,未来20年,全球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人工智能。

国际上,人工智能的创新和创业日趋活跃。以创业企业为例,市场调查公司“风险扫描”绘制的一张人工智能创业地图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已有855家,横跨13个门类,总估值超过87亿美元。

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创新和创业的热点还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地区,中国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在这个全新的舞台上领衔。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谭铁牛曾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尤其在高精尖零部件、基础工艺、工业设计、大型智能系统、大规模应用系统以及基础平台与数据开放共享等方面差距较大。此外,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在基础理论、人才队伍和产业投资上也有距离。

不过挑战也意味着机遇。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的真正发展才刚刚开始,中国市场有很大需求,无论从技术创新上还是从商业上看,对中国来说都是一个机遇,一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海量数据优势

沈晓卫表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是计算机行业从编程时代进入认知时代的一个重要背景和条件。谁能透过大数据智能分析,预先把控行业发展脉搏,谁就将掌握市场和竞争的主动权。

“阿尔法围棋”所展现的高水平棋力,背后是数千万局对弈的数据。计算机系统根据海量数据背后的规律进行决策上的模糊判断,并根据数据的变化而不断拓展其智能性。

大数据之于人工智能,就像以前煤和石油之于工业一样重要。未来企业如果缺乏大量的数据,实际上无法实现智能化,而中国拥有生产和消费的海量数据,占据了人工智能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与日本相比中国就有数据优势。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事务局长李睿栋说,日本一直在努力寻找适合自身的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但没有大数据作为支撑,人工智能在日本的发展有成为空中楼阁的风险。

强劲市场需求

据市场调查公司预测,在全球人工智能市场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在2015年约为12.6亿元人民币,在2020年有望达到91亿元人民币。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众多应用的一个缩影。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3.68万台,一举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

拓扑产业研究院认为,中国近年来积极主导经济发展转型,劳动力密集的低端制造业正逐渐转型为技术密集的高端制造业,高度自动化的需求水涨船高,带动机器人销量快速增长,预计2016年中国机器人需求量将达到9.5万台。

市场高速增长牵引产业发展。沈晓卫说,商业化的成功是一项技术成功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人工智能发展涉及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在国内需要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打造产学研创新链条,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构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政策坚定支持

在中国,人工智能已得到政策的坚定支持。

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明确人工智能为形成新产业模式的11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将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具体支持措施,清理阻碍发展的不合理制度。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首次出现了“人工智能”一词,在“科技创新-2030项目”中,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成为重大工程之一;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等,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石,人工智能有望为中国在新一轮技术创新大潮中后来居上、实现“弯道超车”提供突破口。正如谭铁牛在2015年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预言,聚焦人工智能,国家如此重视,未来必有大发展。

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日本公立函馆未来大学教授松原仁对新华社记者说,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需要中长期视野。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事务局长李睿栋则表示,“在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浪潮中,日本有被中国赶超的迹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政策文化方面”。(执笔记者李宓,采访记者蓝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