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科研“以量称重” 伤的是创新力

代表:科研“以量称重” 伤的是创新力

本报记者 柯进 刘博智

“我们国家的研究者每年发表那么多论文,获得那么多专利,但似乎并没有对科技进步产生多大贡献,大量成果都没有真正得到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不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审议“两高”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侯蓉临时“跑题”,将关注的重点转向了她一直关注的科技创新话题。

侯蓉以大熊猫内分泌和排卵规律研究为例介绍,前些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很多高校一起开展科技攻关,研究大熊猫内分泌和排卵规律。研究过程中,一批研究者开展一段时间的工作,发表几篇论文后,就意味着阶段性研究结束了。接手研究工作的研究者们同样发表几篇论文后,又一个阶段的研究结束了。几年下来,论文发表了十几篇,但是没有一篇真正揭示了大熊猫内分泌和排卵规律。

“说起来,也挺让人难为情的。大熊猫虽然是我们的国宝,但大熊猫排卵检测方法、抗体技术等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侯蓉说。

1998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立了自己的研究中心。如今,这个研究中心与四川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机构已成为省部合作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侯蓉说,这个研究机构对隶属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的20多位专职研究者进行考评管理时几乎不看论文,只看研究成果是否解决了现实问题。

“这里的很多研究成果根本就没有发表论文进行系统论述的必要,有的则出于技术保密需要,不能公开发表。”侯蓉举例说,比如熊猫幼崽的成活率过去很低,因为50%的雌性大熊猫都可能怀双胞胎。按照大熊猫的自然天性,产下双胞胎后,雌性熊猫一般会自然抛弃一只小熊猫,只养育剩下的一只。

“怎么办?我们后来把人工饲养的那只小熊猫和雌性熊猫自己选中饲养的那只悄悄进行交换,这样就可以把这两只幼崽都养活。”侯蓉说,“就这么一种互换方法,根本不用去写论文,它是研究者与熊猫长期生活在一起观察出来的经验。这样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东西就不能算成果吗?其实,这个看上去很简单的互换方法,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因为它把熊猫幼崽的成活率从此前的30%提高到了70%以上!解决了大熊猫育儿的关键问题!”

侯蓉分析认为,我国目前的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不太合理。“我们过于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并将其作为职称晋升、成果评价、业绩评价以及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把科研工作引导到了以论文为纲的方向上,并在学术界造成了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极大弱化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侯蓉深有感触地说,很多科研项目在论文发表后就意味着研究的结束,因此很多项目不能持续深入下去并最终应用于实际。

对当前科研工作者创新能力匮乏感到担忧的,不止侯蓉一人。“我在高校工作了24年,我感觉到,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源头,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依然偏低,很多人都是关起门来做科研,拿起纸来爬格子,不喜欢跟业界打交道,埋头写论文。”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人社厅厅长刘三秋说。

刘三秋分析认为,这与评价考核的“指挥棒”存在偏差也有一定关系,她认为对创新型人才的评职称、评荣誉,应制定相应考核指标。

“在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是高频词,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汇聚、调动人才发展的积极性最为关键。”刘三秋说,创新没有人才是很难做的,这就需要各高校和科研机构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多培养“高、精、尖”人才。(原标题:科研“以量称重”,伤的是创新力——人大代表再陈科研评价重论文轻成果之弊)

相关专题:两会上的科教大咖,他们说了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