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产业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产业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访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蒋和生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蒋和生(右一)深入田阳调研生态养殖工作。

□ 本报记者 江东洲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大局。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精准扶贫要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这为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精准扶贫新路径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广西利用贫困地区、边远山区自然环境,广泛调研扶贫区域的潜在优势,科学性、创造性地将现代生态养殖理念贯穿精准扶贫工作始终,走出了一条以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推动精准脱贫的广西特色创新发展之路。

围绕探索发展生态养殖产业推动精准扶贫等问题,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蒋和生。

着眼精准帮扶脱贫攻坚 探索发展现代生态养殖

记者:作为一种新探索出来的技术模式,“生态养殖”近年来在广西逐渐兴起。应当怎样理解生态养殖的含义?广西在养殖业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功实践和经验?

蒋和生:养殖业在产业脱贫中举足轻重,在精准帮扶中重任在肩。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在广西的多年创新实践基本定型为“广西模式”,其核心是以微生物为纽带和手段,大力推广“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将动物养殖和植物种植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循环利用,具有现代农业“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典型特征,是精准帮扶的利器、产业脱贫的捷径。

近年来,我们广泛深入调研,利用贫困地区、边远山区的自然环境,发挥精准扶贫区域的潜在优势,科学性、创造性地将现代生态养殖理念贯穿精准扶贫工作始终,立足小规模、少投入、见效快、高效益等制定长效的脱贫方案和机制,提出“鸡—稻—鱼”等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模式,设计精准脱贫循环产业链,明确了龙头企业带动并在项目选择、市场销售、技术支持等关键环节提供保障的精准脱贫组织形式。同时,鼓励成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专业合作社,建立以项目为单位,以自治区、市、县、乡、村、屯为层级的多级专业合作社系统,采取“扶贫龙头企业+第一书记+村防疫员+大学生村官或村干部扶贫带头人+贫困户”的“五位一体”组织架构,确保生产资料、产品、技术和资金等环节的健康运转和效益最大化,确保入社会员比未入社养殖户有更可靠的盈利保障和获得更大效益的机会。实践证明,养殖业精准扶贫工作天地广阔、作用明显、大有可为。近几年来,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在三江县扶贫联系点大力发展稻田养鱼、竹鼠、肉鸡等养殖产业,助农增收效果明显。2015年定点帮扶产口、仁塘两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376元和5397元,同比分别增长21.16%和18.15%,超额完成了人均纯收入5000元的任务。2015年,全州县稻田养殖禾花鱼年产值高达2.28亿元,亩产值超过800元,助农增收效果非常好。

从实践来看,着眼精准帮扶、脱贫攻坚,推广生态养殖,务必坚持“三导向”:一是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贫困之路更“短”。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发展。应当明确,精准脱贫的组织形式,是由龙头企业承担核心组织及领导职能,在项目选择、市场销售、技术支持等关键环节提供保障。鼓励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成立具有控制力的多级专业合作社系统,强力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确保贫困户都有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动。二是满足市场需求,扶贫产业助农增收更“实”。要着力加强养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养殖业发展由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上来,从单纯注重经济效益转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重上来,从过于注重生产转向更加注重消费变化和市场需求上来。我们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编制完成全区54个贫困县的养殖产业分布图,并分别在三江、田阳、大化、都安、凌云等多个贫困县实施养殖产业精准扶贫示范项目,支持贫困地区培植养殖新业态,引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水产畜牧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建设,推进产品品牌培育、推介和营销,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产业扶贫脱贫致富动力更“足”。今年2月,广西水产畜牧兽医系统在南宁举办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养殖业精准扶贫培训班,组织全区本系统125名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现场取经,传授生态养殖扶贫“秘方”。其中关键共性技术,就是从饲料发酵、环境治理到粪污处理的全程微生物利用,这为打好生态养殖助推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的原动力。

全力推进生态养殖产业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记者: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精准扶贫要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在广西全区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将“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产业富民”列为扶贫攻坚的第一任务。结合精准扶贫攻坚的要求,广西如何大力发展生态养殖,通过生态扶贫、产业扶贫实现精准扶贫?

蒋和生:大力推进产业脱贫产业富民,是扶贫攻坚的第一任务。目前,广西仍有453万贫困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承载能力较差的石漠化地区。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实现就地脱贫。在2015年全区生态经济工作会议上,彭清华书记指出,要把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生态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扶贫。养殖业历来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发展生态养殖,发展产业脱贫一批,这对我们来说,既是重大发展机遇,也是新任务新挑战。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实现贫困地区、边远山区的精准脱贫目标,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养殖,通过生态扶贫、产业扶贫实现精准扶贫。从精准帮扶着眼,从生态养殖着力,水产畜牧兽医系统在产业脱贫中大有作为。“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加大项目扶持力度,确保每年安排的涉农项目资金,原则上50%以上投向54个贫困县。抓好奶水牛、肉牛、肉羊、肉鸡、蛋鸡及黑猪、竹鼠等特色优势畜禽品种发展;在贫困地区全面推广以“微生物+”生态养殖为核心的“饲料微生物化+固液分流”“饲料微生物化+高架网床”等生态养殖模式;创新发展稻田生态养鱼、梯级小窝养殖、池塘生态养殖和庭院养殖等模式,鼓励养殖罗非鱼、鲤鱼、草鱼、河蟹、泥鳅、澳洲红螯螯虾等优势水产品。通过3年努力,指导和扶持贫困地区创建10个以上县乡级特色养殖产业示范区,培育养殖增收示范村200个以上、示范户1万户以上,每个示范村至少培育1家以上新型养殖产业经营主体和1个以上特色养殖品种品牌。此后再经过两年巩固期,让以微生物利用为核心技术的生态养殖技术更成熟,覆盖更广泛,效果更显著,为2020年全面脱贫摘帽作出积极贡献。

制定规划,精准施策。制定“十三五”广西养殖产业扶贫开发规划。在摸清全区54个贫困县、5000个贫困村产业发展基本情况的前提下,针对贫困地区特色养殖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指导贫困县编制特色养殖业发展规划,要精准到村到户,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每个贫困县重点培育2—3个对贫困村贫困户覆盖面广的特色养殖业。

明确重点,统筹推进。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重点推进,发展主导产业”原则,结合各地资源禀赋,调整和优化贫困地区养殖业区域布局,选择贫困地区的优势特色水产畜禽品种作为养殖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推进“特色养殖业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加快贫困地区特色养殖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特色养殖业,延长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

整合资金,示范带动。加大精准扶贫产业开发的项目支持力度,整合中央和自治区相关项目资金,倾斜支持贫困地区养殖业开发。通过项目引导,打造示范样板,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区域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企业参与,市场驱动。引导和扶持养殖龙头企业入驻贫困村开办养殖场和养殖基地,指导贫困村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进“村企共建”,使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以强带弱、强弱组合的形式带动贫困村发展优势特色养殖,推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技术指导,服务推动。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贫困户养殖创业就业技能。编印和发放养殖技术资料,为贫困户掌握先进的养殖技术提供帮助。充分发挥广西水产畜牧兽医系统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以及基层乡镇兽医站的作用,组织专家到贫困地区开展专题培训和进行现场指导,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