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气候大会“中国角”将更加国际化
“相比往年,今年华沙气候大会的"中国角",国内组团数量会有所控制,重点是更多地吸引国外组织和个人参与到活动中来,目前,组织者正在积极和相关国际组织、NGO等接洽联系,邀请它们参加到"中国角"的活动中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华沙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解振华解释说:“毕竟"中国角"主要是向国外展示中国行动,我们尽量做到人少高效,现在看,活动安排得比较满,内容也很丰富。”
诞生于2011年德班气候大会的“中国角”,主要是通过论坛、新闻发布会、研讨会、展览等形式,展示中国在低碳发展、气候融资、企业行动、民间节能等方面进行的努力。今年,“中国角”将更加国际化。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在气候谈判中给人留下只会说“不”的印象,由于缺乏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渠道,中国在舆论上一度陷入被动,以至于一些外国谈判代表、媒体以及非政府组织以为,中国是阻碍谈判进展的主要国家。
“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和严重的污染者”,这是西方媒体贴给中国的最常见标签。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声称,对美国而言,在缺乏全球第二大排放国现在可能是第一大排放国的减排透明度之下,要达成有法律效力或有资金承诺的国际协议是很难想象的。德国环境部长罗特根甚至直接向媒体表示,本次大会的主要阻力来自中国。
事实上,中国已将节能减排列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并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减排行动。自“十一五”以来,中国碳排放下降的速度在全球名列前茅,这对于一个尚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大国而言,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遗憾的是,这些努力并不广为人知。
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的一次气候论坛上,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傅振寰说,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着手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其效果可能要比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显著得多,但在气候变化领域,严重缺乏“中国声音”。
一位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坦言:“我们过去对自己宣传得不够。”
在德班气候大会设立“中国角”之后,解振华等主要谈判代表频繁接受中外记者采访,阐释中国节能减排的立场、政策和成绩。在多哈气候大会“中国角”新闻发布会上,解振华在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就特别解释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增加了新的动力,提供了政治保障。”他强调说。
中国学者和大学生也陆续登上讲台,讲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感受,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具体措施,并邀请国外记者、专家、环保组织等参加讨论,成为展示中国气候变化的一个窗口。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基础四国专家边会上,四国专家联合发布了《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报告,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出发,阐述了基础四国专家就如何公平分配排放空间以及为促进低碳转型筹集资金等方面取得的基本共识。
这一报告中,“将发展中国家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作为国际气候谈判的重要目标”、“碳预算”方案等新思想得到海外不少学者的支持和呼应。
在“中国角”,还有不少非政府组织、企业的身影,这些自发而来的志愿者用各种方式展示中国民间的减排行动。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德班气候大会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长菲格里斯就收到中国志愿者的两份“特殊礼物”,其一是由中国绿色出行基金在全国征集的“99条中国民间绿色寄语”,其二是中国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提交的《全球青年气候变化行动倡议》。
这两份来自中国民间的“减排决心书”,展示了中国民间对于节能减排的热情和行动。对此,菲格里斯称赞,中国民间的减排努力正在成为全球减排行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多哈气候大会“中国角”循环播放的大型生态环保全景式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通过一个个故事传达出中国在节能减排上所做出的实际行动和自觉的努力,吸引了多国谈判代表的关注,正如菲格里斯所言:“随着中国的减排贡献越来越大,中国民间有越来越多可以向世界展示的内容。”
来源: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