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应做好总体战略规划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让世界人民知道了气候变化的概念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现状的重要性。然而,气候变化领域却充满了复杂性和艰巨性。

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郑教授就气候传播的重要性以及全球大背景下,气候变化治理的现状以及未来图景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中国经济时报:您怎么定义气候传播的概念?

郑保卫:“气候传播”是指从新闻与传播的角度来研究和解读气候变化问题,是一种有关气候变化信息与知识的社会传播活动,它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为研究方向和行动目标。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说气候传播的研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很重要?

郑保卫:研究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既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适应国家的需要。人们对气候传播的研究是在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之后开始的,可以说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气候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研究气候传播就是要借助传播的手段,运用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方法来促进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并最终体现在引导其自身投入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上,提升气候传播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经济时报:能描述下您眼中气候变化战略的“顶层设计”方案吗?

郑保卫:早在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工作方案》为我国落实碳强度下降目标、推进低碳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国家要陆续出台气候变化专业领域的一些量化和可视性的政策法规,并且让这些规定成为企业的硬指标。

所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等相关立法机关应该加强对于气候变化总体战略方面的研究和规划,做到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并举,全国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相结合,同时法律法规要做到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融合。

另外,还要完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毕竟应对气候变化和制定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都亟待制度性“顶层设计”,制度性创新才能催发气候变化工作向好的方向迈进。

庆幸的是,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气候变化领域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毕竟气候变化工作作为一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的综合事务,事关民生。今年7月份,一些省份的《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3—2020年)》陆续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评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说人人都是气候变化的参与者?

郑保卫: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政府是谈判实施主体、信息发布主体、新闻内容主体;媒体是信息传播者、舆论引导者、第三方观察者;NGO是活动参与者、民意表达者、谈判推动者以及三方沟通桥梁,三者应建立常规互动机制,加强对话与沟通。

另外,不仅是每个个体,企业也需要增加参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现阶段,很多企业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因此,加强这些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加大环保投入力度等都是当下急需要做的事情。

中国经济时报:全球治理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作用?芽

郑保卫: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是无国界的,是国际性问题,所以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治理机制和框架,相信在一定范围内的共识完全可以形成。

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希望在推动社会与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在促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领域能够形成更多的共识,以此形成更大的实践推动力来应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问题。

来源: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