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开美国米进口,国产米还有活路吗?
14年前,中国放开大豆进口,不到10年,我国从大豆出口大国变成了最大进口国。受此影响,低价进口大豆对中国大豆造成了巨大冲击,国产大豆种植陷入困境。
无独有偶,今年中国再次放开美国大米进口,中美两国已于近日达成协议,允许美国大米合法进入中国市场。那么,放开美国米进口会不会威胁中国大米,国产米能不能扛住美国米的冲击?会不会重蹈大豆覆辙?下面这篇文章作了全面分析。
美国米最早或于春季登陆我国
代表美国大米种植业者、加工厂和出口商的贸易组织USARice日前表示,美国农业部官员已经告知,在满足相关要求后,中方将允许美国大米合法进入中国。条件包括美国必须同意采取措施控制虫害,大米加工厂和存储设施都须接受美国农业部和中国监管机构的双重检疫和检查,在出口前必须获得中国方面的进口授权批文。
若无意外发生,首批美国大米最早将于春季早些时候登陆我国。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因检验检疫问题未能进入中国市场的老牌大米出口国美国,将再度参与日益白热化的大米出口竞争。
美国米以长粒和中长粒为主
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供需报告显示,2015/2016年度美国大米产量为611万吨,仅占全球总产量的1.3%,远低于泰国、越南,甚至不及菲律宾等消费国。
但与其产量相悖的是,美国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出口大国。
美国水稻产区主要分为南方产区和加州两部分。一是以阿肯色州主导,跨越密苏里州、得克萨斯州、路易斯安娜州及密西西比州的狭长地带,种植稻谷主要为长粒水稻(LongGrain),南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八成以上;另一个则为加利福尼亚州,主要以种植中短粒水稻为主。
因在美国的传统饮食习惯中,大米并不是多数人的主食,除满足少数族裔(印度、中日韩等亚裔人群等)的消费需求外,所生产的大部分稻米用于出口。得益于主产区气候适宜,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准高,美国大米碾磨品质高、外观靓丽且口感较好。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大米展望报告显示,2015/2016年度出口量预计为 324万吨,接近巴基斯坦,占到全球年度总出口量的7.69%,其传统销区包括墨西哥、加拿大、东北亚、中东(包括地中海东部)、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米高于亚洲大米主流价格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长粒米相对于越南、泰国米,缺乏价格优势。截至1月26日,美国蒸煮4%破碎率长粒蒸谷米国际市场最新FOB报价为500~510美元/ 吨,美国15%破碎率低质长粒白大米FOB报价为445~455美元/吨。同期,泰国100%B级优质长粒白大米最新FOB报价为365~375美元 /吨,越南茉莉(Jasmine)长粒香米最新FOB报价为425~435美元/吨,巴基斯坦蒸煮5%破碎率(Stxd)长粒蒸谷米最新FOB报价为 405~415美元/吨。可见,美国米与同质量亚洲长粒大米存在100~150美元/吨的价差,缺乏竞争优势。
而美国出口商的兴趣是向中国出售包装大米,满足高端、小众需求,但当前高端米领域同样面临激烈竞争。不仅泰国香米、日本越光米已经占据了相应的市场份额,留给美国大米的空间有限。同时,近年我国的五常大米、盘锦大米、响水大米等也纷纷崛起。特别是此前美国转基因大米丑闻的阴影尚未完全退散,因此,短期国内消费者对美国大米的接受程度还将有限。
国内库存消费比仍处安全区间
国内大米供给依旧充裕。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5年全国水稻产量为 20824.5万吨,比上年增长近1%;播种面积为45319.9万亩,单产为459.5公斤/亩。虽然低温阴雨天气导致早籼稻减产,但一季稻及晚稻产量 有所增加,支撑水稻产量处于高位。
美国农业部大米展望报告显示,2015/2016年度中国大米产量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1.4577亿吨,比上月预测值高出27万吨。消费方面,按照美国农 业部发布的大米展望报告,2015/2016年度全球大米消费量预计将达创纪录的4.8427亿吨,比早先预测值低37万吨,不过比上年度增长242万 吨。其中,中国消费量为1.5亿吨,较上年度增长240万吨,约占全球消费增幅的99.17%。
虽然大米消费量再度增长,但在经历持续多年的丰产及托市收购后,国内大米库存水平仍处高位。展望报告数据显示,国内大米库存消费比31.79%,虽较上年度下降0.5%,但仍处安全区间。
进口配额意味着进口量可控
作为口粮,我国对大米执行严格的进口配额制度。2016年大米进口配额为532万吨,其中长粒米和中短粒米各266万吨,配额外大米要缴纳65%的进口关税。这意味着,官方渠道大米进口难以对国内市场构成根本冲击。
同时,美国大米虽低于国产优质长粒米主流价格,但明显高于越南、泰国米,也令其不具备低附加值越南米那样的走私基础。
结论:当前,开放美国大米进口并不会造成如美豆给国内产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在近些年内,甚至难以撼动我国以东南亚大米主导的进口米格局。(农民之家)
如需获得更多相关信息
请关注“农资导报农技专家”微信公众号(微信号:nzdbnj)
“
(责任李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