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要素中的穗粒数

说到实现小麦高产途径,人们很容易就想到了大穗大粒,这一点没错,大粒的目的是有较高的千粒重,大穗的目的是有较多的粒数,它们都是构成小麦产量要素中的元素之一,它们中任何一项因素的增加都会对小麦最终产量有个促进作用。

但就穗粒数一项来说,到底该达到多少为适宜呢?最高能够达到多少呢?达到后最终的小麦产量可达到多少呢?

由于小麦品种的类型不同,穗粒数从来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数,譬如穗数型,是靠着单位面积内地有效穗数较多来实现高产的,这种类型就可以是较低的穗粒重或千粒重;穗重型是靠着较重的单穗重来实现高产的,这种类型就不需要较多的亩穗数,但需要有较高的穗粒数或千粒重;而穗重型又分成了三个方面,一个是按照千粒重较高来实现的,较典型的实例品种就是农大5133;其次是按照较多的穗粒数来实现的,较典型的品种几十百农207;第三个途径是靠着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有较高的均衡水平来实现的,典型的实例品种应该算是4110了。这些类型中的任何一种类型当我们想要改变或增加其中之一时,肯定都会影响到另外两个因素,弄得不好将会造成另外两个因素的降低,有时甚至会降低明显。

较早前,我看过一篇由河南一小麦栽培专家写的文章,文章的大概意思是要使得河南省小麦产量有较大的突破还是要从较大的穗子选育下手,其目的就是增加单穗粒数。

这个专家增加单穗粒数的观点我不反对,但反对的是靠选育较大的穗子。反对的理由是:越是较大的穗子,群体内的穗粒数稳定性就越差,基部、顶部,乃至中部的退化小穗小花明显,最终的实际结实性还不如中小穗。我们看看我们现在的品种,就拿穗子不算大的矮抗58来说,就即使是穗子的全部小穗的基部两朵小花结实,不算中间小花结实粒数,其穗粒数也是了得的,最终的产量也会了得。但是,它没能这样!包括很多品种在内,每小穗的两朵基部小花都不能完全结实,再大的穗子图得较高的穗粒数也将是白搭。所以,我的意思是稳定穗粒数,不是增加大穗性,而是从提高品种的耐密性和提高品种的开花习性下手,减少不孕孕育小花数才是最为根本的根本。

周麦18最不稳定的是什么?穗粒数!即使是周麦18的千粒重在年份之间有差异,但最终对产量影响较大的不是千粒重,也不是周麦18的每亩穗数,而是穗粒数。周麦18在最辉煌的审定初期和参试时的的基本群体下的穗粒数都在三十五六粒,再结合其稳定而不是很低的千粒重、和较为有把握的每亩穗数,其产量构成乃是了得。后来呢,是穗粒重先发生了不稳定,打乱这种平衡,最后据说品种单位又花力气进行了选择,选择的穗粒数基本稳定了,但千粒重却有所降低,这也是近几年有不少新品系在区域试验中产量比周麦18高出较多的主要原因。后来我们发现,郑天存先生的存麦号小麦品种与早前的周麦表现类型相比,穗型变了,开花习性好转了,虽然的产量和性状表现看上去不及原周麦系列,但产量更加的稳定了,这些稳定因素不是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而是穗粒数的稳定。

在我较早前的一篇博文中我谈到过郑天存先生的一个含周麦的组合,组合中另一个亲本他用了山东的小穗和较小籽粒小麦品种——良星66。他要干嘛?是小要让周麦的穗子变小、籽粒变小么?肯定不是!他应该是看准了良星66的开花习性,利用良星66尚好的开花习性来稳定周麦背景材料的穗粒数!我又看了近些年河南省审定的一些小麦品种的组合,虽然审定的数目不少,但有郑天存这种意识的组合却不多,同样是利用周麦背景材料。

还是穗粒数,我们再说说蔡旭先生生前的“王牌”小麦品种——农大139.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初,农大139在北京地区的高产地块每亩就有了超过900斤的产量,而农大139在高产地块的穗粒数却只有二十二三粒的样子,千粒重就是40克上下,但这个品种是穗数型,其具有稳定的每亩穗数,高产田每亩穗数可达50多万,这样其产量也就有了和稳定了。所以同样是实现高产,不一定就非要是较多的穗粒数,但稳定是重要的,不能一上密度穗粒数就直线下降,这样就是育种的失败。

特殊材料的多花多实我们都听说过也见识过,利用多花多实的目的就是解决和提高穗粒数的问题,但最终利用的咋样呢?材料的真假表现如何呢?选择又是在什么环境下呢?这些都会对我们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单行点播时材料表现了多花多实,开花习性也不错,但基本群体下的表现咋样我们见识了吗?后代的早期我们是不是在较基本的群体下进行了压力下的选择呢?产量要素中,每一个元素都是重要的,穗粒数也是如此。而在穗粒重的设计和选择上能够注意类型、资源、环境与选择的关系还是有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