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大5182品系内几个不同姊妹系间的千粒重表现看相同背景下千粒重高低对产量的影响

在发现农大5182小麦品系的产量具有一定的优势后,结合其世代较低、一些性状还存着一些分离的基础上,我们试图从不同千粒重或更高千粒重的提高下手,图得在农大5182品系的基本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不变时,依仗着千粒重一项的提高使产量有更加明显的提高之目标,对群体进行了着重粒重方面的选择。

实际上,当时的想法是这样的:农大5182在进行基因纯和度检测时的纯度是87%左右,我们需要尽快的从这个群体中选择到更加纯和的个体来满足区域试验的要求。但在选择过程中我们发现,单株间的千粒重差异较为明显,粒重从43克到56克间,而粒重小的不多……这样我们就在想,其它的现状基本都稳定了,假如就千粒重一项提高了5克,那产量可就有突破了!就是在这个想法的牵引下,最终在农大5182品系的繁种田中选择到了215个株,这215个单株在秋季种植成了两个重复的两行两米行区,进行了千粒重、株高和产量方面的初比,接下来的一年,又对这些品系内有突出表现的28个品系又进行了(9.5×1.2米)三次重复小区的产量比较试验。

实验结果发现,我们的想法有“想当然”的成分。

215个株系在双行时表现还好,一旦有28个品系升级到了小区后,千粒重表现较高品系的植株高度马上就增加了,一般增加将近10来厘米,千粒重保持继续的高位(51—55克基本范围),没有大的改变,但穗数却明显的减少了不少(从株行的40粒左右降到了不足30粒);而那些千粒重较低的品系呢,它们到了产量比较小区以后千粒重还在降低,一般降低3克左右是正常,但它们的穗数却明显的增加了,且穗子完整,穗粒数稳定。最终的产量结果是千粒重高的品系的产量没有干过千粒重较低的品系。这也是现在我们农大5181的一些新品系千粒重就在43—46克这一区段晃荡的原因,那些(当年小区千粒重达到53克)有较高粒重表现的品系都被淘汰的原因。

这种同背景下不同千粒重对产量表现影响的研究最终拿到产量比较小区可能人们做的还不多,但这些的确很有意思和意义。我们做的目的开始时也不是要证明什么,主要还是按照育种的思路从产量再度提高的角度去设计和实施的,虽然没有各种高级的分析,但结果是一目了然的,这就是育种。

在出现二瓦(千粒重最高可达72克)的时候,我曾经也再设计过超高产小麦品种的实现途径,但通过十几年从不同探究和组配我发现,很多东西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超级大(有60克或更高千粒重表现)的籽粒类型对于我们今天的小麦育种来说没有用途,因为它们自己有了一个明确固定的划定,即:千粒重超高的后代个体或类型不管其分蘖多少,它们的成穗肯定是少了,少的成度超出了群体作物最为基本的数据指标;而后代中,穗数较多的都是一些粒重较低的或低的类型。回想我们接触或利用过的一些包括四川麦王、唐大粒、翟大粒、01—35、72629、核生2号、义5029等大粒品种或材料的利用结果我们看到,它们也都没有超出这个规律,而农大5182后裔品系不同粒重表现的试验数据也又从另外一个途径验证了这一点。

小麦品种千粒重的提高是近些年小麦育种有所进步的一个趋势,但这个趋势也告诉了我们不是我们在某个材料上设计的粒重利用我们现有的办法都能够获得实现。小麦品种类型(三要素组成)不同,有些类型(比方说早前的农大015,现在的农大3486,河南的百农207,以及8901背景的优质麦)可能就适合现有的粒重,哪怕就是37克、是42克等,一旦我们试图将其按照我们的意图有较大的改变,换来的结果就是不伦不类和不尽如人意的结果,所以还是那就话,这些类型在产量要素提高方面除了粒重以外,还有其它两个。小打小闹的改变就是最实际的做法,小打小闹就可以育成大品种,不要总想着创新、总想着得到特殊材料后的大突破。

藁麦8901,师滦02—1、藁优2018和后来又审定的藁优5766等,都是我们看不上眼的小粒,但人家也照样是好品种。难道这些品种的育种人们就不想令其千粒重的提高,肯定不是!而肯定是的是他们提高千粒重的工作做了,但效果没有或不明显。我们也用了藁优2018,就是想要在提高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同时(这些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还是可以的)保持其优良的品质,但结果呢,就如同我们已经做成的品系囤麦25系列一样,千粒重提高的同时品质却不那么优了……如此多多,说明想当然只是可以做为一种思路、一种愿望,不都是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