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火热的农资电商突然沉寂,出什么事了?
参加完上海CAC展会,企业负责人之间聊的最多的话题就是,今年农资不好干,农资电商要洗牌了。2015年异常火爆的农资电商,为何在2016年开局表现的并不如人意,问题出在哪里?笔者就此做一些简单梳理。
第一点,头效应缺位引起错觉。
2014—2015年,农一网成为农药行业第一个上线的电商平台,因为背后主要投资方为辉丰,上市公司的品牌背书效应让农一网一时名声大噪。再看行业细分的龙头,农药制剂老大在去年上线了田田圈;复合肥龙头金正大上线了农商1号;消费品电商巨头京东上线了京东农资。也就是说,去年该亮相的巨头基本都亮相了,而在2016年,截止目前还没有听到太多的电商平台上线消息,即使有企业推动的平台上线,它的影响力也将远远逊色于龙头企业影响力。如果一个平台没有上市公司做背书,则影响力显得更小,如行业内一批农业技术服务app。
第二点,资本的寒冬。
2015年,很多平台,有足够的银子拿来做宣传推广造势;而2016年,低迷的经济氛围让产业资本已经意识到寒冬所在。这一点,从当前的股市就可以反应出来,诺普信股价;辉丰股份;金正大,股价回到了2015年年初水平,企业从股市获利空间越来越有限,且监管越来越严。还有一些靠金融资本维系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像一亩田、云农场等等,不管虚虚实实,短期难见效益,资本的腰包越缩越紧,逼着企业自己去造血。一旦投资方的钱被烧光又找不到接盘侠,那么结果很难想象。笔者的一位好友,去年规划了一个农技服务平台,投资方承诺的资金足足晚了半年才到位,并且还增加了多项违约条款,以致钱放在那里负责人不敢花。
第三点,农药化肥行情低迷。
当天天在说行情跌的时候,大家对家门口农资店的生意关注度就会高。如果在当地做个让利活动,超越了往常,那么大家对农资电商的低价就不会有太多期待。价格错差不大,服务又有保障,我为何不在家门口选了?所以,行情好的时候对农资电商有利,因为吸引力大;行情不好的时候电商平台吸引力就将大幅下降。
第四点,更理性务实。
这一点在我看来是好的,为什么呢?如同做生意,想把生意做大,就必须开很多店,结果运营一两年,发现有的店赔钱,既然赔钱还留着干什么?直接关掉就是。2016年,应该是农资互联网企业深耕布局的一年,哪些市场需要做透,就投入重兵来做;哪些市场可以放弃,就暂时不搭理。京东农资给笔者的印象很深,因为喊来喊去,好像就陕西市场和江苏市场在热闹,其它地方异常安静。把一个模式认真研究透,证明可行性再去干也不晚。很多人说搞互联网,如果产品相差不大,拼的就是资金和速度,谁先占位谁赢。但我想说,农资电商不一样,先占位不一定赢,因为你的根基不牢。
近期,拜访了几位业内人士,说的最多的就是精兵简政,用最少的人干最多的活;收缩战线,能做好的市场重点做,不太好做的市场缓一缓;强调产出效益,今年平台赚钱产品要占比多少,是否达到盈亏平衡等等,行情不好,大家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第五点,自然淘汰。
2015年一窝蜂的上,很多人实际打着互联网的幌子做着其它的事,现在大家都会玩的,发现方法不灵了。比方说众筹,放大眼睛看,不就是以前的促销吗?之前奖励去泰国英国返现金返息等等,这些玩意没了,直接降价让你下订单。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笔者给农化企业做了不下15场培训,家家都在玩众筹,所谓你也筹我也筹,谁愁谁知道。
笔者随机打开几家互联网平台看了看,发现有几家已经没有更新了。有的去年是为了讲故事给资本市场看匆匆上;有的想趁机造个黄金蛋卖个好价钱,却发现资本看不上这玩意了。我们之前预估,不管投资农技服务还是农资电商,没有个三五千万的投入是听不见水想的,结果有人拿个几十万建个网站也想凑热闹,不淘汰你淘汰谁。
但话有说回来,笔者并不希望哪个平台推出这个市场,因为消费者市场还需培育,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唤醒市场,才有诞生龙头的可能。
废话这么多,笔者最后还是要点评一下。龙头企业还是要持续发力,老大都不动了老二老三动着也没啥劲,所以你们除了务实之外还得保持应有的动静,否则小弟们都死翘翘了留你老大哥自己玩也没啥劲。最后分享一个小故事:才子甲回乡之后养虾,因为当地养的少产量低,始终卖不出高价也没有贩子愿意进村高价收。开始他并不愿意把技术透露给乡亲们,但这样做也不是办法,于是教会了大批人养虾,市场大了,外地贩子都来抢购,于是他转身去做育苗,发现钱越赚越多。
道理很简单:一起把市场培育大,等市场成熟了,你就自然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