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新跨越

本版图文由贵州省农委宣传处提供

▲中国美丽田园

——从江加榜梯田

▲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集镇街口

▲学采茶的外国少女

▲普安县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在草坡山放牧羊群

贵州是典型的山区省份,山地和丘陵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2.5%,一方面,土地零碎、耕地质量差,发展传统种植业投入大、收成少;另一方面,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自然气候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土壤的有机组合,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天然理想场所,发展山区“绿色、生态”特色农业优势和潜力十分突出。近年来,贵州高度重视“三农”发展,把“三农”工作放在全省主基调、主战路的背景下来谋篇布局,走出一条符合贵州山区特点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路子,形成了贵州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后发赶超、推动跨越的生动局面。

回眸“十二五”

“十二五”时期,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蓬勃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农业增加值从“十一五”期末的全国第22位跃升到第17位,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十二五”以来,除2011年因严重自然灾害造成一产增幅减缓以外,第一产业增加值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较高增幅,年均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87元,年均增长14.4%,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0年的4.1∶1缩小到3.3∶1。

(二)现代山地农业蓬勃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贵州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2015年茶园面积689万亩比2010年增长109%,跃居全国第一位;2015年蔬菜、水果面积分别为2055万亩、593万亩分别比2010年增长64.5%、97%,辣椒、火龙果、薏仁等种植面积位居全国首位。粮经作物面积比由“十二五”期初的6∶4调整到4∶6,实现历史性转变。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加速,牛、羊出栏年均分别递增6.7%、4.4%。特色渔业快速发展,冷水鱼养殖年均增幅25%,居全国首位。

(三)新型主体培育初见成效,带动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贵州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由99家增加到543家,2015总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分别比2010年增长2.46倍和6.6倍,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2.85倍,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增长4.16倍,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四)平台支撑进一步强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已经成为“三农”领域新增长点的主平台、主载体、主战场。2013年全省启动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来,省级园区2015年度达到326个,入园企业3530家,培育农业合作社3633家,从业农民431万人,有力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就业增收。基层农技推广、农业市场信息、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等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良种良法普及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农机总动力增长38.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7%。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31万亩,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33%、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24%,专业化统防统治和农药利用率33%。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要素资源集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促进企业集群发展,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水平。

(五)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内生动力逐步激发。2015年,全省共362个乡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颁发承包经营权证书3万户。稳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省承包耕地流转面积747万亩。推广以“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为标志的农村改革。一是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夯实党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二是整合农村资源要素,促进了农民增收,为精准脱贫打下基础;三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深化财政促进金融支农模式创新项目,在推进农业保险政策创新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展望“十三五”

李克强总理曾指出,农业要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对贵州来说,最大的国土资源就是山地,贵州农业的希望在山,新常态下贵州发展现代山地农业的后发优势在逐渐显现。

“十三五”期间,贵州农业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一个定位”,践行“五大理念”,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五大任务”。

“一个定位”

坚持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之路,努力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入落实“四化同步”战略部署,服从服务于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体要求和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任务,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利用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农村生产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五大理念”

树立和落实“创新强农”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树立和落实“协调惠农”的理念,积极推进工业化装备农业、信息化引领农业、城镇化撬动农业,大力推进农牧渔、粮经饲、产加销协调发展,有效推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共赢发展。树立和落实“绿色兴农”的理念,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突出农业的生态功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抓好农业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树立和落实“开放助农”的理念,实施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开拓农产品外销市场,抓好农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吸引更多要素回流,为现代山地农业发展夯实支撑保障。树立和落实“共享富农”的理念,在惠农政策制定、农村基础建设、农业项目实施、农业园区发展等方面,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覆盖面,优化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更多农民通过农业农村发展脱贫致富。

“一个目标”

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十三五”期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到2020年,超过200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超过1万元;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

“五大任务”

1.提升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和高产稳产田面积。到2020年,耕地有效灌溉率达到40%以上。力争粮食年均总产1100万吨以上,保持粮食基本自给、口粮供给安全。加强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体系、动物防疫体系等建设,大力推进畜禽水产品标准化规模养殖,确保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30万吨、23万吨、8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47万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到2020年,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比重达60%以上,实现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全覆盖,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基本建成。

2.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目标上,达到“四个提高”:提高粮食产能,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路径上,坚持把山地特色作为贵州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根本路径,坚持坝区挖潜与山地开发并重、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并重、农业生产与营销并重,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继续发展壮大山地生态畜牧业和蔬菜、茶叶、马铃薯等产业,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配套,形成农牧渔各业并举、粮经饲协同发展的格局,满足农产品消费升级的需要。强化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推动农产品提质增效和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动植物良种工程,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3.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是把农业园区作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载体、主平台,将园区打造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接二连三”的“领头羊”和“发动机”,进一步吸引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坚持全产业链打造,推进园区功能拓展和转型升级,把农业园区从“盆景”做成“风景”。到2020年,建设各级农业示范园区1200个,建成高标准种植基地2000万亩,实现年总产值2000亿元。二是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省级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三是拓展农业的综合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加工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旅结合、城乡互动,创建和提升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努力提高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四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依托大数据战略行动计划,加强贵州农业云、农业科技云等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4.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实施农村沼气、清洁工程、生物质能源等项目,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综合示范点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造一批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示范典型。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园区、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农业资源区划、生态环境保护,科学规划种植养殖区域,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和外来有害生物蔓延危害,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

5.全力抓好农村各项改革。认真履行农业农村改革专题组牵头单位职责,总结示范推广“三变”改革经验,把“盆景”变“风景”,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一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大力推广农村“三变”改革经验,将相关资源、资产、资金折股量化到村集体组织及其成员,深入开展“双超村”创建,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提供依托。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土地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促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推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推动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创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途径,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完善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推动政策性金融支农创新,多渠道化解农业融资瓶颈。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