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治理模式 迸发乡村活力
本报记者 崔丽 郭少雅 高文
近几年,“返乡日记”“回乡见闻”不断走红,农村变迁、农民困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记忆中的美好”与乡村现实变化的冲撞和错位,令不少人忧伤感怀。在工业化、城镇化奔涌向前的大背景下,不少地方村庄凋敝、劳动力流失、基层组织瘫痪、村民自治失灵、乡村治理面临困境。
乡村治,百姓安;百姓安,则国家稳。如何将原子化的农民凝聚成紧密联结的村庄共同体?乡村如何迸发勃勃生机?这成为代表委员们思索的话题。
1、集体组织和村民自治要共同发力
“地还是那个地,人还是那些人,但自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变化非常明显。”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韶关市委书记江凌曾任农村改革试验区清远市委副书记、市长,他介绍,清远把村委会的自治功能放到自然村,并以自然村为单位实现村民自治。“每个村建立一个村民理事会。”江凌说,通过村民理事会,村民自己研究、解决整个自然村共同关心的问题,效果非常好。“很多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村民理事会解决了。”垃圾解决了,小公园修起来了,村容村貌改变了。还发动农民筹资筹劳,发动外出的村民回来支持家乡建设。过去土地的分配是碎片化的,现在通过村民理事会,以自愿为原则,大家互相调配,使同类型的土地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或者统筹土地,入股到一些农业专业户里,村民一方面有租金收入,参与分红,另一方面,也可以到专业化的合作组织里参与生产,获取报酬。
“基层村干部有三难,一是分田到户后集体经济架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低了,村干部干不成事。二是村干部待遇低,一年一万多元,老了还没有社保,经济无保障。三是三年一换届,时间有点短,很多大村庄的村民还没认全就要换届了,工作还没有走上正轨,怎么搞好村庄治理?”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的付华廷当了46年村支书,他认为要进行村庄治理的创新,一要民主公开,村庄的各个机构要权责分明,党支部、村委会和经济管理机构各司其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村集体经济上要进行单独核算,每一个负责人算成本收益账,对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负责,账目公开。二要管理上奖罚分明,用全体村民大会共同通过的村规民约来有奖有罚,好儿媳要奖励,不守村规要处罚,比如以少发福利的形式。三是精神文明要抓好,组织村民参加文娱活动,进行政治和文化学习。最根本的还是要扶持当地的产业,产业留人产业聚人。
“乡村治理的主体如党支部、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各方面的职能需要有更好的定位,各司其职,更好地为群众利益服务。”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认为,村党支部应该从思想路线上把握住方向。有些村的党支部比较涣散,党员减少或者老化,就应该把一些年富力强,能够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人及时发展到党的队伍里来。村委会应该为全村的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包括环境卫生、社会治安,文化教育,为村民创造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该保证组织成员的利益和财产权利,使集体经济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把这些不同的功能定位好,最终让群众成为这些组织的主体,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改革乡村治理结构。群众能够自觉监督村干部,管理和监督好集体资产的使用和收益的分配,这些都是改革乡村治理结构的应有之义。
2、农民富起来组织才有凝聚力
集体富,村民富;集体穷,村民穷;集体空,民心散。这一点无论是从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还是集体经济脆弱的村,都能得到印证。在讨论政府报告的小组会上,关于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肥乡县卜寨村村委会主任刘卫昌发言最多。“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是引领村民走向富裕道路的‘领头雁’,必须站位高远,凝聚共识,选择适合本村发展的农业项目和涉农企业入驻村庄,组织村民有序有偿流转土地。同时,将村集体的现有资源一并参与到企业的土地股份合作经营之中,最终形成村里有资源,企业有资金、有项目,只有让企业、村民和村集体捆绑式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达到企业盈利、村民分红、集体有收入。集体有了收入,公共事业才能建得好。”
“现在农村虽说衣食无忧,可基础设施老化,青壮劳动力外流,如何为乡村留住人气、添点‘活力’,亟待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刚刚三十出头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新化县曹家镇展望村村委会主任杨娟娟说。以自己村为例,村里多是毛坯土路,也没有自来水,乡亲们喝的都是井水,人自然难留住。只有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村干部带动农民把钱赚回来,农民富起来,村干部说话才有威信,基层党组织也才能更有凝聚力,才能为乡村留住人气与活力。
“现在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上楼进行社区化管理,原来的乡村架构变化很大。基层党组织要做好,村子要管理好,有几点要做到。”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利民街道峪田村党支部书记李培忠介绍,一是党的好政策要给农民落实好。比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村干部要是给农民讲不清楚,这个政策就不能很好地落实。二是村班子一定要想办法带动农民致富,发展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发展不好,不能为老百姓添福利办好事,村干部就没有威信,就失去了和农民的紧密联系,就没有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3、精神文明搞上去人心就不会散
“春晚歌曲‘六尺巷’被人们热议,正是我国传承几千年的优秀乡土文化如乡绅文化、耕读传家、和合等被认同的表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认为,近些年来,乡村治理结构发生了快速变革,正在从传统的乡村控制型向现代的乡村治理型转变。在免除农村各种税费之前,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取消各种税费之后,干群之间关系缓和了很多,但也出现了疏离的现象。他建议,深入发掘传统乡土优良文化伦理。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之间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能够成为乡村治理的润滑剂,节约交易成本。在不断完善法治前提下,有序地发育社会组织。具体而言,包括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同人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合等等。而乡镇政府要成为服务性部门,管理服务要有弹性,不能强制。
“我们的村民已经全部上楼,进行社区化居住和管理了,所以,怎么让大家过上像城里人一样文明健康的生活,是我们乡村管理的重点。”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花明楼社区党支部书记潘润兰介绍,我们创建了一个“社区为民服务中心”,社区干部以这个服务中心为载体,发展党建、信访维稳、治保调解、优抚低保、合作医疗、计生社保等功能落实。同时,深化党员队伍管理,开展党员美丽乡村领岗服务;整合老年协会、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宣传教育和环境维护义务服务,倡导文明家风;牵头成立社区商会,自发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和形象,打造美丽门店。现在村民们有个不太满意的地方,就是村里没有好医院,社区卫生所经常连基本的药物都买不到,如果上级政府能够在民生上给农村更多的资源扶持,那么村民的日子会更幸福快乐。
“一定要把村庄的文体活动搞好,把村庄里的‘闲人’ 组织起来,让他们有事做。精神文明搞上去,人心就不会散。”李培忠建议,国家在转移支付中,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一定的人口比例,建设篮球场、图书馆,把文化阵地占领好,村庄有了文化才有凝聚力。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认为,浙江省的“农村文化礼堂”经验可以向全国进行推广,“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进一步整合农村宣传文化、科普教育、体育健身等各类资源,打造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4、鼓励基层创新不能照搬照抄
无论是在东部沿海,还是在西北边陲;无论是在彩云之南,还是在黑水白山;也无论是在中原腹地,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都有乡村治理比较成功的案例。
全国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认为,现在全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人员结构、文化结构都非常复杂。乡村治理这一块应该花大力气做更多的调研,实事求是地根据中国乡村的现实,分别制定一些措施,而不是简单地把城市或其他地区的治理模式移植到农村去,这是一个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顾久认为,西部有西部的方式,东部有东部的方式,有些乡村传统文化、现代治理和市场经济结合得很好,去总结、发现他们的智慧,找到几种不同的类型,在不同的地方做一些试点挺有意义。比如华西村的经验能不能推广到西部不发达地区,是个问题。农村的改革不是设计出来的,是农民自己创造出来的。现在谁也不能说我们找到了一套方法,可以从上到下,从东到西统下去,就是要观察,看看老百姓有什么智慧,政府把握一个方向就行了。
乡村治理既宽泛多样,又古老而常新。现代社会,乡村治理更加复杂、多元而艰巨,随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均等化,随着城市与农村不断融合,随着乡村治理理念和机制不断完善,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乡村迸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