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科研院校的代表建议:农业供给侧改革科技要给力
本报记者李飞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今年农业农村改革的大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改革重点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短板如何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来自科研院校的3位全国人大代表分别给出了建议。
供给有特色
在需求侧,市场需要安全健康的、有特色的农产品,高原特色农业就是一个相应的供给侧。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农科院院长李学林今年的头一个建议就是:把云南作为我国高原地区农业转型发展及现代农业发展实验示范区,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李学林向记者解释说,我国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国土资源面积高达69%,这些地区污染较少,产品有特色,通过农业科技的力量,完全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比如玛咖,最早就是我们在2000年时引种到丽江的,生长在无污染的2800米高海拔地区,且不说它的养生保健功效,至少也是个‘好萝卜’吧。”李学林说,像这样的高原特色农产品,通过使用新品种、生物肥料等物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可以直接提升品质,再加上关键种植技术上的突破,效益可以大大提高。
供给要安全
如果土壤受到了污染,那么耕地上生长出来的农作物无论如何也无法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今年带了8个建议,其中3个与土壤资源保护有关。
“有些品种对重金属不敏感,作物吸收得少,还有些品种虽然吸收,但主要保留在秸秆里面。在中度和轻度重金属污染的地方,通过品种筛选可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谢德体说,他所在的学院目前做了大量研究,除了通过新品种的培育来适应土壤环境外,还可以通过施用生物肥料来改良土壤。
谢德体介绍说,利用生物技术,将畜禽粪便发酵,制成有机肥施用,可以提高土壤的酸碱度,使重金属钝化。重度污染区是没法种粮种菜的,但是这部分比例比较小,但中轻度污染区域借助一整套的科技手段,还是可以的。
关键在原始创新
品种从根本上决定了可以向市场供给什么样的农产品。解决农业供给侧的优良品种问题,需要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做支撑。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建议强化原始创新。他说:“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科技创新是基础,而基础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又是基础的基础,一定要补齐农业科学原始创新的短板。”
在谈到“十三五”发展规划时,孙其信建议,要重点考虑在农业领域设立国家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