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市助力玉米产业市场化定价

当前,临时收储政策的“去留”成关注焦点,玉米市场化进程亟待推进,而玉米及玉米淀粉期货或在推进玉米产业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形成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开启“破局”之旅

2月27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中国三农发展大会”上表示,玉米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基本思路已形成共识,等政府补贴政策确定之后即可推出,小麦、稻谷市场价格改革会相继跟进。而在此之前,国家已经将2015/2016年的玉米临储价格下降10%左右,至2000元/吨,结束了连续6年的刚性上浮。

受国家调整玉米产业政策影响,大商所玉米及玉米淀粉期货品种成交显著活跃,市场参与积极性明显提升。据大商所数据,2015年,大连玉米成交量4209万手(单边,下同),同比增长351.1%,为近3年来最高值;2015年年末持仓量(单边,下同)86.9万手,同比增长522.9%,为近3年来峰值。2015年玉米淀粉期货全年成交量为2705万手,第四季度成交量为2403万手,占全年成交量的88.8%。伴随着价格波动,玉米淀粉期货持仓快速增加,2015年2-8月玉米淀粉持仓水平一直稳定在3万-5万手水平,12月已达38万手。

行业参与者积极利用期货市场

早在1月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一号文件称,中国粮食生产存在供给不适应需求变化的问题。某些粮食产品面临需要压产能、去库存的首要任务。将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等改革。在去除玉米庞大库存方面,将坚持实行玉米价格由市场决定,同时对玉米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价格和补贴分离的办法。

据大商所相关人士介绍,2015年我国玉米期货市场客户数比2014年增长1倍。参与玉米期货交易的单位客户数较上年增长111.4%,成交量达2587.4万手,持仓量64.3万手,分别较上年增长280.2%和353.8%。

2015年玉米累计交割量9.29万手(折合92.9万吨),累计交割金额21.2亿元,分别为上年的13.7倍和14.1倍。2015年上市仅一年有余的玉米淀粉期货品种共交割4539手(折合4.539万吨)。

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显著提升

2015/2016年度玉米临储收购价格下调之后,国内玉米价格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两者价差缩小。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玉米的期现相关系数为0.76,较2014年显著提高;玉米淀粉的期现相关系数达0.93。

该人士介绍,在启动市场化定价改革之后,玉米期货功能的发挥得到积极推进,“玉米价格保险+场外期权+期货”试点开展顺利。2015年8月,大商所联合新湖期货在义县“二次点价+复制期权”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主动引入保险公司,共同推出国内首单基于大商所期货价格的玉米价格保险,打造风险管理新模式。

为进一步提升期市服务玉米产业的能力,大商所正积极推动市场创新发展。该人士说,2013年推出鸡蛋期货,2014年推出玉米淀粉期货,玉米期货市场延伸并形成了两条玉米产业链:一是玉米和玉米淀粉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另一条是玉米、豆粕和鸡蛋的饲料养殖产业链。

目前,大商所正大力推进期权市场建设,豆粕期权上市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为了继续围绕玉米品种向养殖、深加工等产业延伸,为饲料养殖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避险工具,大商所也将加快研发玉米期权产品,推进“保险+期货”试点,为玉米及相关产业上下游企业提供更为完备的避险工具,提高避险效果。(来源:期货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