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政协委员:中国准备迎接“太空经济时代”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刘斐熊争艳余晓洁)“中国要发展好航天事业,迎接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说。
“中国应该做好太空经济的顶层设计。”包为民7日在审议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小组讨论中表示,太空经济并非发射几颗卫星就完了,而是通过卫星上天、地面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所谓太空经济是指太空探索和开发活动创造的产品、服务等,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通信、金融、医疗、国防等。
2007年9月,美国宇航局前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在一次演讲中提出,太空经济时代已然来临。太空活动已经演变为政府和商业并举的极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叶培建院士在讨论时提出了“把航天的空间设施同各行各业的应用结合起来”,以使其产生真正的科研与经济联动效益。
根据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的评估,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至12元的回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徐世杰认为,中国目前还难以出现“投入1块产出9块”的效果,因为中国在航天领域还是在跟着强国走,缺乏超前的布局。
“中国在航天领域没有多少创新空间,能做的主要是集成的创新。”徐世杰说,“没有原始创新,对技术的推动作用和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有限的。”
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曾产生了系列专利产品,包括无线通讯、尿不湿等,而用于健康检测的CT、核磁共振则是航天飞机项目的产物。这就是航天领域技术的产业链延伸。
徐世杰表示,中国应该超前布局一些航天科研探测项目,才能产生新的专利推动技术发展,并反过来二次开发以用于民用,从而扩大航天领域投入的产出效益。
正在审议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在重大科技项目中列入了“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包为民说,这是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所必须掌握的核心科技之一。
他认为,中国目前所有的卫星、空间基础设施都是一次性使用,不能维护,不能在轨进行升级换代。“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做好了,将带动中国航天器的重复使用,使航天更加经济。
为应对一个“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正在加大对航天事业和科研的投入,并规划了一批重大项目。
徐世杰表示,中国可以制定一个三五十年的长远航天规划,在“十三五”时期逐步投入一些,把技术基础打好,等到真正项目立项时可以保证拥有成熟的技术,拥有实施项目的能力。
相关专题:两会上的科教大咖,他们说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