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五大新理念 推动三农新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
——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驻马店市委书记余学友
本报记者张培奇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十二五’主要成就和去年工作的总结客观全面,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深入透彻,对‘十三五’发展的谋划科学前瞻,对今年重点工作的部署措施有力,特别是用大量篇幅对‘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充分体现了对农业大区的关爱,让我们这些来自传统农区的代表深受鼓舞、备感振奋。”来自粮食主产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驻马店市委书记余学友激动地说。
余学友介绍,驻马店作为农业大市,是国家和河南重要的优质粮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常年粮食产量140亿斤,占全省的1/8,其中小麦产量占全省的1/7,占全国的1/28,享有“中原粮仓”“中州油库”的美誉。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51.8亿斤,实现“十二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大头重头都在“三农”。余学友表示,做好“三农”工作,让驻马店人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下一步,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推行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推广,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巩固提高粮食产能,提升粮食品质。不断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围绕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以“中国农加工洽谈会”为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农业产业化集群。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和品牌农业,特别是加快推进夏南牛、黑猪、食用菌、花生、芝麻等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同时,大力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在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周边,打造一批集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休闲观光旅游和“菜篮子”工程为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工程,创建一批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点。
余学友说,我们还将坚持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有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农民合作社产品订单、大型农用生产设施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财产抵(质)押贷款办法,提高农业发展融资能力。积极探索物联网、“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部署安排,结合驻马店实际,完善顶层设计,抓好试点试验,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努力打造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委书记张曙光
本报记者杨丹丹李朝民刘婉婷
“听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备受鼓舞,也信心倍增。”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委书记张曙光说,报告中指出,“十三五”时期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我来自传统农业大市宿州,我们要向现代农业强市迈进。我今年关注的重点是如何结合宿州实际,加大创新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张曙光的话语中透露着一股干劲儿。
皖北与黄淮海广大地区一样,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基础薄弱,发展滞后。2010年以来,宿州就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致力于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探索。
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农区农业现代化面临着保障粮食安全与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双重任务,加快城乡一体化与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的双重压力,农村充裕的人力资源与相对短缺的人力资本的双重失衡,呈现出农村空心化、城乡两元化、产业分割化等“新三化”问题。这些问题在现有“两区”的框架内很难突破与解决,唯有创新才有出路。“为此,我们提出全力打造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张曙光说。
张曙光介绍,我们构想的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农业现代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农村改革发展支撑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
为此,宿州决定探索实施“4636”行动计划,“4”是“四个具体目标”,即:实现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产业的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63”是“六个三的具体思路”,即:立足“三农”、强化“三基”、融合“三产”、统筹“三区”、巩固“三权”、管控“三险”。“6”是“六大创新工程”,实施“现代农业+”工程,重点探索“现代农业+”互联网、文化产业和服务业等;实施农民圆梦工程,让农民实现“在园区打工、进城镇安家”的梦想,让农民实现“上农民大学、学就业技能”的梦想;实施龙头企业培育与引进工程,使之成为带动产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实施强基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力争提前两年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目标;实施新型乡村治理工程,充分探索运用乡贤文化、乡土文化、村规民约等,关注并破解农村“三留守”困境,“用百姓的法解百姓的事、以基层的招化基层的难”。“这是我们眼下就要做的事。”张曙光强调。
“我今年的建议是把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纳入国家‘十三五’专项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给予政策指导和要素支撑。鼓励和允许试点地区实行差别化探索。”张曙光说,建设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中央有要求、省委有部署、宿州有实践,所以有信心、有决心进行大胆尝试和改革创新,为传统农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先行先试。
应大力扶持虾稻共作发展稻田综合种养
——访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潜江市委书记张桂华
本报记者何红卫
“三农”工作的重任是保粮食保增收。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一课题?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潜江市委书记张桂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近年来,潜江市创新发展出了“虾稻共作”生态种养高效模式,已成为发展最为迅速、最具特色、最有潜力、农民增收最明显的富民产业。建议大力扶持虾稻共作发展稻田综合种养,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切实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虾稻共作”被誉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是现代农业的一次革命”。张桂华说,这种模式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农业增效上,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赢”,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农民增收上,“虾稻共作”养殖模式亩均纯利润是单一种植水稻纯利润的4倍以上;产品提质方面,既促进稳粮增收,又保护了农田农业环境;产业发展方面,“虾稻共作”养殖模式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农机化作业,聚集了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促进了新型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土地规模流转。
张桂华说,“虾稻共作”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既解决了“谁来种地”又解决了“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既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又确保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既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空间又保护了生态环境,是解决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值得大力推广。
为此,张桂华建议,加大力度建设苗种生产基地,夯实种养发展基础。苗种是“虾稻共作”的源头和基础。要通过项目资金、科技研发扶持,支持潜江建设全国最大的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基地,引导建设一批生产基地,保障优质稻秧、虾苗等种养苗种的供给。进一步整合国土、水利、电力、交通等部门在国土整治、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公路建设等项目资金,与发展“虾稻共作”项目相结合,使平整后的土地能够发展“虾稻共作”,解决好“虾稻共作”所需设施、水源、道路等关键问题。
张桂华说,要建立起完善的“虾稻共作”技术服务运行机制,做好技术单位与经营主体的对接,组织相关技术攻关,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强化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科学防治病虫害,做好虾稻产品产地保护。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推动规模化发展。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采取“公司租赁”“返租倒包”“大户承包”“委托种养”等方式,引导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或股份合作,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财政建立专项资金,重点对“虾稻共作”高标准基地基础设施给予补助,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虾稻共作”开展小龙虾养殖保险试点。
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
——访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锦州市委书记王明玉
本报记者于险峰张仁军
“锦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和脱贫攻坚工作,始终把农业作为稳增长、稳就业、稳收入、稳民心的基础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来抓。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集中精力,多措并举,不断加大对农村工作的扶持力度。”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锦州市委书记王明玉向记者介绍了锦州市不断创新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推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情况。
“比如,我们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农村环境建设活动,实施年轻干部下基层锻炼千人计划,发挥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作用,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精准扶贫、精确脱贫;再比如,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累计投入党建经费4.5亿元,其中新增投入2.3亿元,基层党建投入力度、保障能力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又比如,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县域产业园区创新发展,开展了招商引资和产业园区空间建设‘双百会战’,举行全市性项目拉练等等,就是要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大抓快上项目,弥补差距不足,全力补齐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
王明玉向记者列举了锦州市对农村工作扶持的具体事例后,他话锋一转:“但我们也要居安思危,充分看清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看到困难的同时,我们更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特别是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三农’工作,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落实好。”
今年锦州市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努力实现农业新跃升。要在农产品供应结构和供应水平上创新突破,重点要做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工作,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王明玉说,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切实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加工出具有锦州特色的、在全省乃至在全国市场上能叫得响的品牌和各种精品。诸如北镇的鲜储葡萄、凌海的出口菜、黑山的杂粮、滨海新区的海参等。
二要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要在改革农业生产方式上创新突破,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从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抓起,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今年4月份,将在北镇举办“现代农业发展高峰论坛”,做强叫响锦州现代农业品牌。
三要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构建新型产业结构。要在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亿斤的前提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适当压缩玉米面积,扩大设施农业和水稻、花生、杂粮、饲料的种植面积。
加快山区半山区农业转型增效
——访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委书记张雨浦
本报记者刘伟林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委书记张雨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们以提高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构建山区半山区“三农”发展新模式。
张雨浦介绍,牡丹江地貌为“九分山水一分田”,是典型的山区半山区农业,森林覆盖率62.3%,是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牡丹江市坚持“打生态绿色有机牌、走特色高效精品路”,到2015年底,牡丹江市绿色认证面积达45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5.8%,绿色认证产品达117个,位居黑龙江省第三位;全市驰名著名商标达到3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5个,居黑龙江省第二位。东宁黑木耳被评为全国首批6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之一,与响水大米共同被评为品牌价值超50亿元的地理标志产品。
张雨浦说,绿色有机食品之都是牡丹江的“金字招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瞄准市场”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今后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优化农业结构,一方面不再追求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是要增加安全、优质、高效、绿色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减化肥、减除草剂、减化学农药和农业低效产能,同时发展经济作物和林下经济方面寻求新增长点。要坚持“产”与“管”两手抓两手硬,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严肃查处打击食品违法行为,把好“舌尖上的安全”关。“种强销弱”一直是我们产业化的主要短板,下一步牡丹江市要进一步强化市场营销和品牌培养,彻底转变“重产轻销”的观念,变抓“田间地头”为“市场端头”,着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带动农民由“种得好”向“种得好”与“销得好”并重转变,不断增加农业发展新动力。
用特色产业铺筑脱贫路
——访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西州州长郭建群
本报记者杨娟
“你们有适合的好产业、好项目,欢迎来参与合作,共同助力湘西实现精准脱贫。”3月2日晚,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郭建群向同为湖南团代表的杨莉、沈绿叶等道出湘西对于产业发展的热切渴望。
“实事求是发展生产,是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自治州调研精准扶贫时提出的首要任务。对于湘西而言,最大的难点也是产业发展。”郭建群坦言,精准产业扶贫一头系着总书记的牵挂,一头连着湘西50万贫困人口的期盼,作为一州之长,她丝毫不能懈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片区,截至2015年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尚有1200个贫困村、50万贫困人口,占全州农业人口的1/3,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10。
“湘西的农产品是生态的、安全的,这就是我们的‘名片’,我们要利用好这个优势,用特色产业铺筑脱贫路。产业发展起来,才能激活‘造血’功能。”郭建群介绍,目前,湘西自治州启动建设了19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100个扶贫产业示范园,规划建设了州特色农业产业优质种苗园区,完成柑橘品改低改10.7万亩,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246万多亩,产值61亿多元。
“如今,湘西自治州的四大集中连片贫困区都有了主打产业,腊尔山高寒片区的富硒有机萝卜运到北京,一斤8元还供不应求;永龙片区的龙山百合直通上海市场,价格不菲;吕洞片区的古丈毛尖、红心猕猴桃清香四溢;红土壤片区的泸溪椪柑、湘西黄牛等远近闻名。”说起这些深受市场欢迎的优质特色农产品,郭建群如数家珍。
如何进一步深挖湘西特色农产品的优势?郭建群认为,要围绕“创新”二字做文章: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坚持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机制。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共享增值收益。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鼓励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乡村旅游等项目。创新电商扶贫机制,搭建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
发挥“能人”作用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访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莱芜市委书记王良
本报记者于洪光吕兵兵
“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大难点。当下我国农村,一个新的‘农村能人’群体正在形成,他们有的是群众公推公选的致富带头人,有的是邻里乡亲公认的身边好人,有的是乐善好施的先富群体,有的是怀揣梦想的大学生,有的是退休后回归田园的老干部,有的是公平公正的家族长者,等等。他们有能力、有威望、有意愿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如何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作用,引导其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是创新和加强农村社会治理需要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莱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良告诉记者。
当前,农村稳定发展面临一些新问题。比如,年轻人口大量外流,导致农村“两委”班子观念落后、能力弱化;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农村建设和公共服务停滞不前等。在此背景下,新的“农村能人”群体逆势出现。
王良建议,应该吸引更多的能人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当前,农村基层治理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的法理基础主要来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这两部法律法规都未对‘农村能人’参与基层治理提出明确指导意见。因此,建议全国人大适时修订《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明确‘农村能人’社会身份,理顺他们和农村各类治理主体的基本关系,为其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王良说。
同时,要加大对“农村能人”的教育培训力度,健全规范“农村能人”管理制度。“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能人’培训提上议事日程,制定成长计划,通过理论、业务、法律等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其服务意识和能力,增强农村社会治理实效。”王良说,“应建立‘农村能人’信息库,强化对这一群体的规范管理,推进教育、培训、服务、保障等全覆盖,切实提高他们依法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上饶市委书记陈俊卿
本报记者文洪瑛
“农业的核心,是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在新形势下,上饶将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强农惠农。”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上饶市委书记陈俊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陈俊卿介绍说,抓住高铁时代来临的历史机遇,立足绿色资源优势和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上饶在稳定“国家粮仓”地位的同时,确立了打造全国优质农产品种养加工基地的发展思路,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例如,近两年,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电商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开启了“互联网+”农业新时代,农特优产品不仅成为俏销货,卖出了好价钱,由此还带动了农户们学用新技术、新理念的热情。
“2016年,上饶将根据农业全产业链规划和建设的要求,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特色、规模、品牌、效益、生态’五个优势环节,壮大粮食、水产、蔬菜、生猪(畜禽)、茶叶等十大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和改造一批示范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产品市场和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打造高端的绿色生态农产品供应基地。同时,着力在‘引领、示范、带动’上下功夫,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力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320亿元,新增家庭农场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陈俊卿说,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是一大突破口。今年,上饶将结合“高铁+”“互联网+”“精准扶贫+”,围绕打造千个“六好”秀美乡村,以及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全面提升农业的休闲、文化、生态价值,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体验区建设。“上饶计划在全市创建数以百计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培育万个高品质农家示范户,打造高端的农业休闲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环境等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