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弯”地区玉米怎么调——“培训”走在最前面

编者按: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以上。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后,种什么,如何种,是农民迫切关心的问题。为此,各级农业部门需要积极引导农民,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政策支持,让农民愿意调,调得好。本期专题,介绍一些地区的经验做法,希望为“镰刀弯”地区调减玉米工作提供借鉴。

甘肃静宁:培训送到家改种有底气

王雄雄樊晓威本报记者鲁明

2月26日,甘肃省静宁县原安乡吉林村村民孟金玺购买了6袋“撒可富”复合肥,今年,他准备抛弃以前只用尿素、磷肥等单质肥料种植玉米的习惯,决定尝试一下底肥采用均衡型复合肥,喇叭口期追施尿素的施肥方案。

“投资成本差不多,还是每亩120元左右,但专家说这样施肥更高产。”孟金玺的这个决定,源自此前不久原安乡政府举办的一场“土壤养分测试和玉米田间配方试验结果”的培训会。

地处陇东的原安乡海拔1800米以上,由于高寒干旱,长期以来,玉米是当地群众种植的主要作物。原安乡历年的产业规划报表显示,这里玉米种植面积一直保持了相当规模,2014年全乡玉米种植面积仍高达2万多亩,占该乡总播种面积的40%以上。但2015年以来,当地以玉米为主的种植结构开始得到迅速调整。

得益于甘肃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国家及省上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系列政策,去年以来,原安乡在甘肃省审计厅的帮助下,加大了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农民积极主动改变种植结构,加快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去年全乡玉米种植面积压减1万亩。“腾出来的这1万亩土地,其中6600亩我们栽植上了早酥梨,300多亩种植了中药材和小杂粮,剩余的则全部种上了马铃薯。”原安乡党委书记赵小灵说,全乡产业结构调整其实紧紧围绕着两个方面来开展:一个是“压粮扩经”,在留足口粮田的基础上,压缩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二是在“低价低产向高价高产上”上做文章,“品种改良前,一亩玉米最多不超过3200株,产量1200斤左右,引进‘五谷704’等玉米籽种后,通过密植,亩株量达到3800株,亩产达到1700斤,增幅40%。”

2014年,吉林村村主任李刚家的20亩地有一半种植玉米,去年,在乡上的培训和引导下,他将玉米种植面积压缩到了5亩,栽上了6.6亩早酥梨。对此,李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4年他家的玉米亩产在1200斤左右,当时市场收购价每斤1.1元上下,一亩种下来毛收入1320元,扣除肥料和地膜投资成本,还能收入1100元;2015年亩产达到1500多斤,但市场收购价每斤却不到0.8元,扣除成本,亩收入却不足1000元了。“有了政府的培训和引导,农民种地就有了方向。”李刚告诉记者,今年,他会将功夫重点下在“务果”上,“玉米种上3亩自己养牛用就够了”。

赵小灵向记者介绍说,“十三五”期间,原安乡早酥梨种植面积将达到3万亩,苹果、中药材、小杂粮8000亩,玉米种植面积将最终被控制在1万亩左右,届时,全乡以经济作物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将初步形成。

原安乡借助培训引导玉米种植面积调整优化的探索和实践只是静宁县的一个缩影。作为甘肃的农业大县,随着近30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玉米——这个昔日当地种植面积超过80%的粮食作物已经被经济作物——苹果所替代。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静宁县的苹果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玉米面积被压缩到了50万亩以下。

静宁县农技中心主任刘文乾介绍说,目前,玉米在静宁的种植区域现在完全可以用“泾渭分明”来概括:全县24个乡镇,玉米种植全部集中在海拔较高的西北部10多个乡镇,南部5个乡镇全部种上了果园,农民已变成果农了。

“静宁县坚持把培训、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千家万户,逐步促进全县旱作农业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刘文乾说,“种植玉米主要是为了青贮发展养牛,而养牛则又能为全县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大量优质的农家肥,玉米种植、养殖、果品产业开始形成一个可循环的产业链。”

2016年,静宁县全膜玉米的种植面积为44万亩。“44万亩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种植面积,面积太大会出现生产过剩,造成滞销;太小则不足为发展养牛提供饲料来源。”刘文乾说,“在技术培训上,今年县上将进一步加大力度,重点以全膜双垄沟播秋季覆膜为主推技术,配套推广优良新品种和土壤深松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形成静宁玉米种植的综合抗旱技术体系。”

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听了专家的课知道“粮改饲”的好处了

本报记者张五四

刚过了正月十五,内蒙古土默川平原一片安静。田野上,村庄里很难见到一个人。穿过几个村子,农户的院里院外不时能看见黄澄澄的玉米和堆积的秸秆。“因为养殖奶牛,村里种植玉米已经有10几个年头。”什兵地村委会主任康体俊说。

村委会一个办公室里坐着站着十几个村民,火炉可能刚生着,呼呼烧得正旺。他们正在商量怎么与一个企业签订土地承包协议。

对于一个种植玉米大村,这样的机会很难得,特别是今年。去年到今年,眼看玉米价格上不去。“可能连8角钱一斤也维持不下去了。”康体俊说。村民们都知道玉米收购政策在调整,但又不种不行。准备承包土地企业给的费用是每亩平均600元,条件好的也不超过800元。价格是村民们最看重的一个环节,显然,他们对这个承包费不是很满意。

什兵地村是土默特左旗一个土地条件相对较好的村,2014年又完成了土地综合治理,全村6000多亩土地全部得到了整理改造,基本都达到了标准化农田耕作水平。特别是一家一户零散土地实现了连片种植,适宜机耕作业,耕作全部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和大面积使用牛粪等农家肥等,这正是被企业看中的一个承包条件。同时对该村近几年一直种植粮饲通用玉米,也是企业非常感兴趣的。

五年前,该村就引进了宽覆膜玉米种植。新技术的推广,保水、生长快、长势好,还防治虫害,再加上勤劳和热情,以及每年的科技人员定期下来进行培训等,村民们仅靠种植玉米收入不错。该村种植粮饲通用玉米的户达到三四十户,占全村户的1/3。“这得益于政府这几年的推广和培训,使农民充分提高了认识。”康体俊说。

村民丁恒根是一个受益者。他原来是养奶牛大户,2014年养不下去,把牛都处理了。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收入。他种植50亩粮饲通用玉米,去年用上了宽覆膜种植技术。专家来讲课,烟瘾极大的他,听了两次课,每次两三个小时,竟然连烟都忘记抽了。回去按专家讲的,全部种上了粮饲玉米。结果全部丰收,平均每亩卖到了1200元。一边坐着的村民丁永在说,他去年光买草(秸杆)就收入了6万元。

康体俊说,2014年是卖玉米挣钱,2015年是卖草(秸秆)挣钱。谁又能预测2016年卖什么挣钱?

农业部奶牛专家李胜利说,粮改饲的实施可以降低奶牛的养殖成本,而且还是奶牛很好的饲料。他指出,2015年玉米不好卖,价格上不去,但凡种植粮饲通用型玉米的农户,收入并没有下降。“粮改饲”还能减少焚烧秸秆的现象。实验证明,饲喂好的青贮饲料,每头牛至少增加2公斤产奶量。

说起种植粮饲通用玉米,农民的话题显然说不够。他们最盼望的除了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外,机械的扶持和配套应该加大力度。比如什兵地村,全村6000亩耕地,只有4台宽覆膜机,仅能满足1/3农户耕作。由于该覆膜机体级较重,配套大马力拖拉机村里却没有能力配备。康体俊说,每年种地时节,来反映问题的多是农民。他认真梳理了一下,农民害怕机械化程度和新技术的推广,这还是农民最迫切希望实现的。

教会农民如何调

农民是农业调结构的主体,“镰刀弯”地区调整玉米结构农民应该唱主角。通过加强当地农民教育培训,帮助生产经营主体敢调会调调得好,是推进当地调结构稳增长的有效途径。

传递信息农民才敢调。“镰刀弯”地区属旱作农业区和牧区,大都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信息相对闭塞。设法使当地玉米种植户获得相关信息,知道为什么要调、调成什么样、国家有什么支持调的政策措施,促使大家形成调的主观意愿,转化为调的现实行为,是当前推工作的一个关键。应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尤其是移动互联等新兴媒体,将当前调结构的重要意义、替代品种、技术路径等内容,传递到千家万户每家每户。技术支持农民才会调。当教会农民如何调前调结构的重点,是将种植品种从籽粒玉米转向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春小麦、经济林果和生态功能型植物等,推动农牧紧密结合、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这意味着农业生产的深度转型,农民对以前生产的品种在技术、操作过程上已经轻车熟路,调结构很大程度上要从零开始。为此,把目标品种的技术示范培训作为工作重点,是当地农民才会调的前提基础。面向当地的教育培训要及时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特点,掌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明确培训目标品种,选准培训主要对象。制定专项培训方案,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开展培训。选择精干师资,下乡进村开展手把手面对面培训,让受训农民学得会用得上。

立体化教育培训促进农民调得好。一是突出重点,将有关内容和玉米种植户纳入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项目等各类国家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项目,纳入到当地农业、畜牧、林业、科协等部门的农民培训计划。二是推进农科教结合,突破结构调整关键技术瓶颈,组织该区域内各级各类优势资源集团作战,实现调结构有关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上下贯通共建共享,加快建立以农民合作社等为依托的农民田间学校,就地就近为学员提供教育培训服务。三是远近兼顾,既要做好应时应季阶段性培训,又要做好作物生产全周期的系统培训;既要传授目标品种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的技术知识和种植模式,又要讲授种养加一体、以养定种、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产业融合等方面理念;既要做好一事一训,又要开展职业农民弹性学制职业教育,让调结构内容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