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解读种植结构调整政策,保护农民收益不受影响..

2月23日,农业部正式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这是继去年11月发布《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后,国家再次对主要作物种植结构做出明确要求。那么,种植结构调整的具体步骤和方式,以及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农民如何适应新的种植结构?调整结构的农民会得到哪些补偿?24日,在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会上,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处长仲鹭勍现场就大家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深度解读。

种植结构调整不会拉低农民收益

今年国家把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种植业发展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过去是关注数量增长,现在更加注重数量、效益和生态的协调发展;过去更多强调自给自足,现在更加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进行种植结构调整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政策的引导是一方面,市场机制也起关键作用。特别是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将对农民生产的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去年以来,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出现下降趋势,这对农民今年的玉米种植意向就产生了影响,一些非玉米优势主产区的种植面积可能会调减下来。因此,种植结构的调整既是政策引导的过程,也是市场导向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变化的过程。在调整种植结构的过程中,为了保护农民积极性,国家要给予农民适当的收入补贴,政策要托底。同时,还将完善产业的加工链条,整体带动和提高玉米收益。总之,种植结构调整不会把农民收益拉低,不会把生产能力调低,不能把耕地数量减少。

种植结构调整分三步有序推进

种植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去年,农业部印发了《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这是一个重要的文件。“镰刀弯”地区,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在地形版图中呈现由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镰刀弯状分布,是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2016年力争要调减1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通过结构调整,着力建立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作物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生产生态协调的区域结构、用养结合的耕作结构。

调整种植结构,首先要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划,在不适宜种植玉米的地区,比如气候、土壤及水源条件不足的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

其次是采取轮作方式,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调减高纬度、干旱区的玉米,改种耐旱的杂粮杂豆和生育期短的青贮玉米。二是调减籽粒玉米、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三是调减石漠化地区的玉米种植,改种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果桑茶药等经济林、饲草、饲油兼用的油莎豆等,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促进农民增收。四是东北地区恢复大豆玉米轮作,因地制宜发展苜蓿玉米轮作,华北地区实行冬小麦夏花生(豆类)种植,发挥豆科作物固氮养地的作用。

第三是部分地区探索休耕试点。重点是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区、南方重金属污染区。在地下水漏斗区推进“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在重金属污染区推进连年休耕(3年)、隔年休耕、季节休耕。

农资产业大有文章可做

农资产业是服务于农业的。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的提出,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整个农资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肥料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支撑粮食稳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肥料产业也面临产能过剩、产需脱节、农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化肥盲目使用、过量使用,施用方式不合理、利用率偏低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倒逼肥料产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重点要抓好两方面改革:一个方面要抓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体系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抓需求侧改革,打造产业持久发展动力。

在供给方面,重点是从农业生产和种植结构调整的实际出发,构建合理的产品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尿素、二铵等传统、基础肥料。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于改进工艺、提高质量和利用效率。二是随着测土配方施肥发展起来的,通过复合、复混方式生产作物配方肥。这一类产品是今后发展的重点,但做好的关键是要实现产品与科学施肥技术的融合。三是着眼于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开发一些高端的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这些产品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所以从供给侧改革来讲,主要是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的转型发展,从农业生产需求出发,实现从生产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

在需求方面,除了流通领域的改革,产业链条的延伸,最核心的是满足农民农化服务需求。强化农化服务是肥料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企业拓宽产业链最主要的抓手。农化服务领域今后将成为政府的重点关注领域。当前,农业部在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公益性和商业性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来支持涉农企业大力开展社会化的农化服务。这些社会化农化服务组织,一方面要服务于规模化经营主体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拓宽整个农资产业链,打通上下游渠道,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责任李俊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