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米现状 加工持续亏损

最新公开资料显示,丰益国际董事长郭孔丰称,该公司在中国一些业务连年亏损,但丰益国际仍在坚持经营。

丰益国际是中国最大的食用油、大米、面粉生产企业之一,生产的“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自1996开始一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食用油市场现在群雄并起,普通食用油单价甚至不如高端纯净水,但是丰益国际食用油仍然盈利并不是问题。

中国大米产量世界第一,加工却持续亏损

丰益国际的大米加工业务始于2007年,启动8年后,2015年丰益国际在中国的大米加工实现了盈亏平衡。不过要指出的是,这种打平是一个总的概念,单纯在大米加工环节还处于亏损状态,主要盈利来源则是下游深加工环节。

资深粮油行业人士、江南大学教授姚惠源披露:2014年全国大米入统企业8500多个,生产大米1亿多吨,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亿元,实现利润4亿多元,平均每家利润不足5万元。

如果不抠字眼,中国的大米加工行业,持续多年额全行业亏损,并不是耸人听闻。

在大米加工领域,与丰益国际并驾齐驱的中粮集团亏损多年。中粮集团旗下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粮油控股(606.HK)自2010年开始,大米贸易及加工先是亏损上千万港元,后来亏损扩大至上亿港元的级别。2015年,中粮大米业务情况有所好转,全年财报还没有披露,或许能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

丰益国际和中粮都踩到了大米加工的泥潭里,根源是稻谷原粮成本居高不下,导致稻强米弱,加工企业泥足深陷。

既然大米加工连续多年出现行业性亏损,丰益国际、中粮为什么不尽早了结撤出这个行业?

做生意不追求利润,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中粮这样的央企,经营业绩也是考核高管的主要指标之一;丰益国际这样在新加坡上市的公司,更需要对股东和投资者做出交待。

亏损了还要做下去,看看郭孔丰是怎么说的,他说:“我们敢于谋划前景很好但很长远的项目。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在别人之前,进入非洲等困难的市场。在中国一些业务连年亏损但我们仍然坚持。要想成为一个卓越的集团必须要有长远的目标,还应该让员工看到集团有长远的前景。”

如果认为郭孔丰上面的表态只是场面上的应酬,恐怕会大错特错。

丰益国际1991年在中国推出其第一瓶小包装食用油的时候,被很多人当成怪物。颜色清亮、闻不到香味的精炼小包装食用油,很难被习惯了黑油瓶的国内消费者接受,市场开发和推广很难。金龙鱼后来是通过央视广告打响了知名度,通过团购礼品路线打通了渠道,到2003年,金龙鱼的小包装食用油销量超过了100万吨,距其第一瓶小包装食用油推出已经过去了12年。

中国稻谷年产量超过2亿吨,世界第一,中国有超过13亿的人口,大米是最重要的主粮之一,市场空间和纵深远超过食用油。

如此庞大的一个市场,还没有一个主导性的全国品牌,丰益国际在中国的稻谷加工能力仅有200万吨左右,小包装大米的市场有足够多的地盘等待开发。

大米作为中国主粮,关系国计民生,政策调控不可避免;中国消费者吃惯了散装大米,小包装大米要进入千家万户的厨房,三年两载的教育期远远不够。

大米加工注定是慢热型的生意。

1991年,丰益国际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实力有限;丰益国际现在在中国市场有金龙鱼食用油铺底,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非洲的棕榈油业务也已经成规模,在国际棕榈油市场说得上话,都能给大米加工这样具有战略成长空间的业务提供支持。

做一个慢公司,丰益国际有这样的实力;在中国市场,其他公司也有类似的实力,像中粮这样的央企已经具备调度全球资源来做大米业务的能力,而光明集团盘踞在上海等区域的大米市场,丰益国际、中粮都得屈居下风。

大米行业持续多年亏损,如同一台巨型绞肉机,考验的是各家熬和忍的功夫,指望赚快钱的企业,也许会血本无归。(来源:一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