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获国家科技大奖的育种项目畅谈(一)



飞机发动机被世界誉为“工业的皇冠”,这个由上万个精密零件组成的机器,在材料工艺、设计水平、制造能力上都有极高的难度,尤其是战斗机发动机因要求更小的体积和更高的推重比全球只有五个常任理事国才有制造能力,就连工业发达国家的德国、日本都无法染指!

农作物育种被称为农业的“皇冠”应该恰如其分,“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我们通过新世纪以来获得与“歼10战机”和“太行发动机”可以比肩的国家奖励的农作物育种成果,分析当前的农作物育种水平,供参考。

在中国作物育种史上,以下这些获得国家大奖的农作物育种成果应该被人们铭记!

到目前为止,中国作物育种史上获得的最大奖项,也是唯一获此奖项的是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技术特等奖的“杂交稻的选育”。这项成果在全球也是开创性的,第一完成人袁隆平先生自此后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同时也确立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中国作物育种史上,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是198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杂交水稻“汕优63”,在种植面积最大的1990年,达到了687万公顷,折合标准亩为10305万亩!育成人谢华安先生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2000年“第一代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推广会”上说:“我希望有更多的好品种育成,能让汕优63光荣的退出历史舞台!”,通过这句话,就能充分理解汕优63种植面积之大、历经时间之长,应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第一个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玉米自交系是1982年由辽宁省丹东农科所景奉文研究员为第一完成人选育的“自330”,这也是玉米自交系唯一一次获得此奖项。直到当前,出自丹东的玉米品种良玉系列、丹玉系列等仍然响彻东北大地,这也许就是传承!

第一个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杂交玉米品种是1984年由中国农科院李竞雄院士选育的“中单2号”,中单2号是中国玉米育种史上唯一获得此殊荣的玉米品种,被誉为中国第一代杂交玉米的代表应该毫无争议,中单2号的父本是“自330”。

在水稻的育种史上共有两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其中在1988年由四川农业大学周开达院士帅领的团队,以《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冈、D型杂交稻》成果获是此奖,冈优系列品种直到当前仍然在长江上游稻区属于大品种行列。

在小麦育种史上共有四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其中有两项是小麦里程碑的代表。一项是1985年远缘杂交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由李振声院士育成,小偃6号由小麦和偃麦草远缘杂交选育,是小麦选缘杂交选育的第一代代表性品种!另一项是山东农业大学李晴祺先生的《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该成果是我国小麦育种走向矮秆化的标志,矮孟牛这个奇特的名字是因为育种材料里有德国牛朱特。

在棉花育种史上有三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其中1981年山东省棉花所庞居勤先生的育种成果《高产稳产棉花新品种鲁棉一号》,1990年中国农科院棉花所(位于河南安阳)研究员——谭联望先生的育种成果《抗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中棉12》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已经更名为鲁棉研系列和中棉所系列的棉花品种在黄淮和新疆棉区依然是主栽!

在其他作物领域,以下品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982年,江苏省徐州地区农科所盛家廉等《高产抗甘薯品种徐薯18》,他是甘薯有性杂交选育的代表品种。

1983年,辽宁铁岭地区农科所王国栋等《优良大豆品种铁丰13》。

1987年,中国农科院蔬菜所贾翠莹先生等《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及其配制的七个系列品种》。这是中国蔬菜育种获得的最高成就。直到当今,由方智远院士带领的中国农科院蔬菜所育种团队仍然引领着中国杂交甘蓝的育种方向!

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开创了很多中国农作物育种的先河、推动了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他们的历史功绩永远载入史册!

遗憾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还未有一项农作物育种成果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荣誉。

进入2000年后,国家新设立了最高科学技术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进行奖励。截止2016年,共有25位科学家获得此项荣誉,其中有两位是农作物育种领域的科学家,他们是2000年首批获奖的袁隆平院士和2006年获奖的中国著名小麦育种家李振声院士,以此为标志,坊间传颂的中国育种界“南袁北李”名至实归!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作物育种领域获得的最大奖项是于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这项科技成果与历届获得特等奖的项目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青藏铁路工程”、“京沪高铁工程”同辉!该成果的第一完成人是袁隆平先生,但从长长的获奖人名单上可以看到,有排名第二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第一位实践者石明松先生,有卢兴桂、邹江石、罗孝和、杨振玉、牟同敏、王丰、程式华、潘熙淦等全国著名的水稻育种家们,当然还有大量的从事三系法育种的知名育种家并不在列,由他们组成的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也是最强大育种团队彰显着中国在全球水稻的育种实力!还有两个种业企业在列,他们是湖南隆平高科和北京金色农华!

自2000年以来,在农作物育种领域共有1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下为获奖名单:

2000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集体项目,《高配合力、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黄早四”》。

2001年,湖南杂交水稻中心,罗孝和研究员等《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选育及其应用研究》。

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许许启凤教授等,《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农大108的选育和推广》。

2003年,莱州市农科院李登海先生,《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的选育和推广》。

2004年,河南农科院小麦所许为钢研究员等,《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

2005年,中国水稻所张慧廉研究员等,《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

2006年,空缺。

2007年,河南省农科院作物所堵纯信研究员等,《高产稳产广适紧凑型玉米单交种郑单958》。

2008年,中国农科际作物所何中虎研究员等,《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

2009年,空缺。

2010年,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刘秉华研究员等,《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

同年,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教授等,《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2011年,浚县农科所程相文研究员等,《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2年,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王连铮研究员等,《广适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中黄13的选育与应用》。

2013年,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教授等,《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选育及应用》。

2014年,空缺。

2015年,空缺。

我们对以上科技成果做个解读,因水平有限,错误之处请斧正。

在杂交水稻领域,2001年不育系(非专业人士可以理解为母本)“培矮64S”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标志拉开了两系法杂交稻在长江下游和华南局部稻区成为主体的大幕。以培矮64S为不育系配组的组合(品种)最知名的就是两优培九,由江苏省农科院邹江石研究员育成。两优培九在2000年被评为中国当年的“十大科技进展”之首,2004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同时两优培九以连续三年种植面积超过千万亩成为中国两系法杂交稻第一代品种的代表,直到今天,杂交水稻领域再未有一个品种单年种植面积超过一千万亩。

在两优培九获奖的2004年,两优培九的恢复系(非专业人士也可理解为父本)由江苏里下河研究所张洪熙研究员育成的9311,又称为扬稻6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所以9311没有获得一等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报奖过早了,因为9311还要全面参与第二代品种!

两系杂交稻的第二代品种由丰两优1号、扬两优6号、新两优6号共同构成,三个品种单年种植面积总累加都在千万亩以上。三个在大田表现差异巨大的品种有何渊源?

世纪之初,杨振玉先生以籼粳间杂交育成优良不育系“广占63S”。

江苏里下河研究所9311育成人张洪熙研究员以广占63S为基础材料选育出优良不育系“广占63—4S”,与恢复系9311配组育成扬两优6号。

合肥丰乐种业以广占63S配组9311育成丰两优1号。

安徽荃银种业以广占63S为基础材料经过大量工作选育出优良不育系“新安S”,以9311为基础材料选育出优良恢复系安选6号,配组育成新两优6号。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扬稻6号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失之交臂,而杨振玉先玉是无冕之王!已经高龄的杨振玉先生虽然在籼稻育种上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他毕生的心愿是要实现粳稻的杂交化,当前他育成的几个杂交粳稻已经通过审定。在水稻界流传着“南袁北杨”的说法,是对老人的最高褒奖!

杂交水稻在新世纪获得的另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是2005年由中国水稻所张慧廉研究员育成的“印水型不育系”。张慧廉先生以印尼水田谷6号为基础材料选育出优良不育系II—32A、优IA、中9A。以这三个不育系配组的大量组合II优系列品种、优I系列品种、中优系列品种从长江上游稻区到长江下游稻区,从早稻、中稻、晚稻大面积种植,可以这样说,“印水型不育系”的大规模应用,是三系水稻的又一个高峰!

但自此之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再与杂交水稻无缘,算起来已达十一年之久了!

不过这一情况从2016年开始改观,一个新的恢复系配组的系列组合开始全面崛起。这就是由中国水稻所朱旭东研究员育成的优良恢复系“华占”!“华占”恢复系由引自马来西亚SC02-S6为基础材料选育,在2014年与广东农科院育成的不育系天丰A配组的天优华占成为杂交水稻第四大品种起,华占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了!

截止当前,由北京金色农华开发的华占作为恢复系的品种有五个,分别是C两优华占、天优华占、荣优华占、五优华占、欣荣优华占。由隆平高科旗下的亚华种业开发的是隆两优华占。今年华占品种的种子已经全部销售一空,种子供不应求,预计种植面积突破千万亩大关,“华占中国”响彻杂交水稻领域!

同时,由湖南农业大学陈立云教授等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选育及种子生产新技术》成果已于2012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由C815S与华占配组的组合C两优华占最近几年将向杂交水稻榜单第一名发起强有力的冲击!

未来几年,有两个人和一个企业一定会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该项目能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拭目以待!

(玉米及其他作物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