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提高小麦抗寒性育种的一点认识

小麦越冬性和抗寒性的好坏历来是检验一个小麦品种是否过硬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小麦生产上,由小麦越冬性或抗寒性不过硬而引发的减产不论是次数还是总量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原来我们自认为小麦冻害和抗寒性不过关所危及地区只局限在北部冬麦区的观点,通过近些年小麦冻害和抗寒性危害表现逐渐南伸、以及包括去年初冬小麦冻害在黄淮部分麦区的较严重发生后,让我们对小麦冻害有了新的认识——黄淮麦区将是小麦冻害危害的重灾区。

是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和连续的暖冬使得小麦品种在选育过程中难以连续经受越冬性和抗寒性的考验,也由于一些逆越冬性和抗寒性表现好的类型在极端低温冷害不发生或发生较轻时有着不错的性状和产量表现,使得人们由衷地青睐和倾向这种类型——幼苗健壮、叶片较宽、颜色较淡、习性较为直立、生长量大,甚至成株都表现有茎秆粗壮、穗子较方的类型。这种类型就我们的观察来看,类型的本身就与适应性不好有关,与容易受冻有关,与受冻了不容易恢复有关……但近些年,不知是怎么了,我们发现这种类型我们的一些领导人喜欢,我们的一些专家们喜欢,甚至我们的一些专业品种审定或左右审定部门的人也开始喜欢了。喜欢的同时,导致其它类型就在无形中遭到了排斥和挤压,有些品种在“出炉”前就遭到了淘汰或舍弃。

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适宜自然的过程中,植物自身练就了很多本能,小麦育种的初衷就该是利用这些植物自身所固有的本能,而不是一味的去改造什么和创造什么。通过较长期我们与小麦的接触后发现,幼苗习性较匍匐或匍匐的类型、幼苗颜色较深的类型,幼苗生长量较小和叶片较窄的类型,以及茎秆较细、分蘖较多的类型都与小麦的越冬性好和抗寒性好有关联。顺着这种类型去回想,我们还发现,这种类型有包括抗旱在内的适应性广、开花习性好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与我们所追求的性状表现相关联了,由此我们就可以认为顺势把我们所需要的、植物本身固有并是适合植物生存与繁衍的性状组合到一起,而后通过相对特定环境下的种植与检测、并结合我们的选择应该是育种的最基本、最实际思路。至少暂时还是这样。

就小麦抗寒性而言,首先基因型是关键的,没有很好的、很有把握的基因型参与时,有关于提高抗寒性方面一切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

我们怎么能够知道谁有抗寒性好的基因型呢?

这就要靠在同等条件下或特殊条件下不同类型或品种的表现来认定——这叫做“倒推型假定”,是在我们没有太多条件来进行相关准确的基因或片段检测时所利用通过表现型来确定基因型的方法。去年初冬冻害发生了,我们多数人会发现,有不少的山东品种也同样种植在了冻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但它们的表现却是没有冻害发生,表现基本正常。那么,我们就可以暂且认为这些品种中有可靠的抗寒性基因。而除了它们抗寒性表现好以外,我们还发现它们幼苗表现了我们上边所说到的表现:习性较匍匐、颜色较深、生长量较小和叶片较窄等特点。前年初冬,我在曲周是第一次见到济麦22的幼苗表现,我当时怀疑是看错了,后来发现不用错,因为我的产量比较中每一个对照(济麦22)的表现都是这样——较匍匐、色深和叶片细。特别是叶片细,竟然细到了与我们农大211相差不多,可济麦22是黄淮品种啊!这样我们就不得不将一些适应性好和适应性广与幼苗习性相联系了。农大211是从审定之前就开始推广,到今年已经推广有十多年了,但就抗寒性方面的表现一直是过硬的,包括在抗春季倒春寒方面的表现都从来没有出现过一点让人担心之处。拿农大211的叶片与众多品种的叶片相比,其叶片颜色是深灰绿的,叶片是很窄的。当黄淮小麦品种、特别是一个“大”品种与北部冬麦区的一个品种在幼苗习性和表现方面有共同之处时,就不得不让我们想得过多。

我们再看看这种类型在产量方面的表现。济麦22在河南、乃至于跨越了河南的更南边地区,其产量表现也是不低啊!关键的是其产量稳定、穗子完整。这是不是说明幼苗期叶片窄跟产量的高低没有什么相关联呢?但它却与抗寒性相关联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就没必要非得去利用和选择那些与抗寒性不好相关联的(幼苗健壮、颜色较淡、习性直立、生长量大)类型了?

当我们认可了这些与抗寒性表现好相关联的性状表现后,其一些费事的异地或较寒冷地区的抗寒性鉴定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自己家里能干的事儿就在自己家里干,自己省事也少给别人添乱。当然了,当我们条件具备时,可以将一些较稳定的两种不同类型同时拿到较寒冷地区进行鉴定,在鉴定这些材料抗寒性表现如何的同时,鉴定结果还会增加我们对与小麦抗寒性相关性状表现的认识或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