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年会看榆林小杂粮发展之路

1月26日-27日,全省小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年度总结会在榆林召开,我省小杂粮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学者、农业部门负责人、小杂粮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架起校地企合作桥梁,共谋小杂粮科研进步和产业发展大计。

压缩百万亩玉米种植面积:五年建名优小杂粮基地300万亩

小杂粮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种植历史悠久,作物种类丰富,分布区域广泛,自古以来是当地人喜食的粮食作物。目前,榆林小杂粮常年种植面积300万亩以上,占榆林粮食播种面积的30%-40%,总产量约30-40万吨,占榆林粮食总产量的20%-30%。

近年来,榆林市政府和榆林市农业部门将小杂粮作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来抓,大力推行“一村一品”模式,不断加大对杂粮产业的政策扶持和科技投入。根据国家“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我市将压缩玉米100万亩,用于扩大马铃薯、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

“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以绿豆、荞麦、谷子、糜子为主的名优小杂粮生产基地300万亩。”榆林市农业局副局长张旗在会上介绍说,今后,农业部门将着力打造榆林小杂粮品牌,加大对小杂粮加工企业和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小杂粮产业的纵深发展,不断提高榆林小杂粮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科技激发产业更深潜力:建设五大小杂粮生产基地

“榆林是我国小杂粮主产区,有生产优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小杂粮研究推广和产业开发工作主要为以榆林市为主的陕北小杂粮产业发展服务,已经长达1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陕西省小杂粮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冯佰利介绍说,从2000年开始至今,先后有6名教授、博士及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长期在榆林开展小杂粮试验研究、育成品种及技术推广、良种与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搭建小杂粮企业及农技合作平台,积极促进荞麦、糜子、谷子、绿豆、黑豆五大产品开发。

西农大在各级农业和科技部门支持和帮助下,开展荞麦、糜子、食用豆类等育种栽培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先后育成一批甜荞、苦荞、糜子、绿豆、芸豆、豌豆、草豌豆等小杂粮品种26个,很多品种目前已经在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和陕西大面积推广。从2010年起,西农大与所在县共同建设生产基地,推广符合市场需求的小杂粮育种专用品种和配套技术,初步形成定靖荞麦、府谷糜子、神木黑豆、横山绿豆、绥米谷子五大生产基地。

该校积极促进农企对接,利用自身资源,组织企业和专家对接,参与国家级研讨会,外出考察参观,搭建产业交流对接平台。为了打造榆林小杂粮,提高知名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各级农业部门举办小杂粮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开展荞麦节等活动,通过争取,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神木县“神木黑豆之乡”、府谷县“府谷黄米之乡”称号,推出中国绿豆三大名品之一“榆林绿豆”,校地企的合作实现了产业的优质快速发展。

“2015年来,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榆林小杂粮产业链条仍然较短,深层次加工较少,下一步,我们希望和企业加强合作,能够提供更好的品种和技术,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冯佰利期盼地说。

民营企业家的期待:新品种新技术新基地新合作

府谷县民永兴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黑苦荞、黑豆基地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企业。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山西省粮油科学研究所建立了产品研发的合作关系,生产出苦荞面、苦荞黑豆糊、黑苦荞茶等系列产品。

“我们的苦荞黑豆糊拥有发明专利,因方便美味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这样的成果离不开专家们的技术支持。”企业负责人郭党厚介绍说,在学校和科研单位的支持下,下一步,企业将继续致力于苦荞黑豆糊的开发,形成三种口味的产品,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求。

科技引领也让地方和企业尝到了甜头,神木是陕西杂粮主产县,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优势,先后建成赵家沟、王家?q等10个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园。为推进神木杂粮产业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神木县农技中心合理打造神木黑豆等杂粮品牌,筛选出10个适于榆林种植的黑豆品种,与神木当地企业合作,研发的黑豆茶、醋泡黑豆、黑豆酒等产品已进入市场。

“只有合作,才能让小杂粮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神木县长青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襁期盼地说,该公司从事杂粮健康食品的开发,有小米月饼等产品,今后还将开发更多杂粮食品,但健康绿色的原料却很缺乏。

“学校和科研单位可以为企业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再经过当地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推广示范,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就可以解决企业原料缺乏的问题。”王襁的想法和很多杂粮生产加工企业契合。

“小杂粮作为榆林的传统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下一步我们将打造陕西小杂粮科研联盟,校地企合作,共同把榆林小杂粮产业做大做强。”冯佰利说话间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