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十二五”种业发展四大标志成就
1、种子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种子企业结构明显优化
2015年底全国持证种子企业4660家,比2011年减少46%,企业“多、小、散”状况明显改善;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达到200多家,比2011年增加2倍多;在国内主板、创业板上市的企业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1家,总市值超过1000亿元。
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2015年种业10强、50强销售额分别为130亿元和270亿元,市场集中度分别为18%和35%,比2011年分别提高3个、5个百分点;前50强净资产总和近250亿元,比2011年增长1倍多。
企业创新能力加速提升
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2015年前50强研发投入13亿元,隆平高科、大北农、中种集团、神农大丰、东亚种业等企业每年科研投入均近亿元;2015年企业申请新品种保护同比增长51%,占总申请量53%;企业通过国审玉米品种29个、水稻品种46个,企业占比分别为50%和47%。
企业兼并重组布局进入空前活跃期
中信集团出资27.9亿元入主隆平高科,中农发投资12.6亿元并购山西潞玉等8家种子企业;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中农发等企业在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设立种子企业,种业“走出去”加快;中粮集团投资12亿美元控股荷兰尼德拉,开启了国内企业并购国外优势种业企业的先例,前不久中国化工签订了并购先正达的协议。
2、品种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突破性新品种大量涌现
以京科968、隆平206、济麦22、百农AK58等为代表的玉米和小麦品种,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培育推广了Y两优1号、登海605等亩产潜力过1000公斤的水稻和玉米品种,涌现了联创808、宇玉30、德育919等一批适合机械化的优良新品种。
新品种保护年度申请量创历史新高
“十二五”年均申请新品种保护1450件,较“十一五”年均增长52%,其中企业申请增长120%;2015年申请量突破2000件,位居世界第二。
国产品种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国外品种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水稻、小麦、大豆、油菜全部为自主选育品种,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国产化率达95%以上,蔬菜自主选育品种占87%以上,玉米自主选育品种占85%以上;京科968、隆平206等国产玉米品种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一批可替代先玉335的苗头性品种增长势头强劲,遏制了国外品种快速增长的势头,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3、种子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重点,带动种子基地逐步向优势区集中。
基地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以张掖基地为例,基地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精量播种、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制种面积占到80%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集中连片规模化制种达到30多万亩,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基地初具规模,种子质量普遍超过国家标准。
种子加工水平显著提升
截至2015年,甘肃省玉米制种基地共建成果穗烘干线115条、籽粒烘干线102条,较2011年分别增加65条、22条,加工能力在6亿公斤以上,基本实现了适时收获、快速加工、及时上市,告别了过去种子收获晚、脱水慢、质量看老天的局面。
种子质量稳步提高
主要农作物种子抽查合格率每年都保持在97%以上,企业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供种数量质量有保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南5省玉米单粒播面积由5年前不足0.8亿亩,迅速增长到2015年2.5亿亩以上。
4、现代种业法治保障更加有力
2015年11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新修订的《种子法》。新法在总结过去15年种业实践并借鉴国际种业立法理念的基础上,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创新、发挥市场作用原则,以发展现代种业、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创新、保护农民利益为目标,对种业发展顶层制度和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完善。
新法充分反映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种业的客观要求,顺应了国内外现代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我国农业发展需求和种业发展实际,为推进依法治种、建设种业强国奠定了法律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