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改革继续利好龙头制种企业

现代种业发展仍是我国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针对国内粮食主品种老化、套牌现象严重、制种企业库存高等情况,文件提出加快产学研成果分享机制改革、推进联合攻关、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同时,1月7日获得通过的种子法修订案为现代种业企业打开了绿色审批通道,企业创新活力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更为有力,继续利好国内龙头制种企业。

优化种养殖结构和布局,引导生产顺应消费结构变化

在我国粮食产量连续12年增收、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倒挂的大背景下,文件首次提出建立“大食物观”,即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对种植的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推进马铃薯主食化,调减非优势产区的玉米种植,加强饲草种植(苜蓿、燕麦草、青贮玉米),加快“粮改饲”,为饲草产业的发展带来空间。

针对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快速扩张、肉类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矛盾,文件提出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养殖布局(南方大量关停规模猪场),发展草食畜牧业(牛羊肉)。政策利好大规模生猪养殖企业(市占率提高)和布局牛羊养殖的企业(肉类消费升级红利)。

已经实施十多年的粮食最低价格保护制度和重点农产品收储制度,在实现粮食增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带来了巨大高价库存难以消化、财政支农边际效率递减的问题。文件明确未来继续对水稻小麦进行最低收购价支持,确保口粮安全,在继续推进完善新疆棉花、东北大豆目标价格改革制度的同时,逐步实现玉米的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未来国内大豆、玉米市场价格都将大幅下降,如玉米1701期货价格从1月4日的2100元/吨价格快速下跌至1500多元/吨的水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国内养殖业成本(玉米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近50%),增强畜禽业国际竞争力。

改革完善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2015年我国农民的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分别占39.4%和40.3%。但当前粮食价格低迷,国家难以继续提高粮食政策性收购价格。受经济增速趋缓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幅明显下降,2015年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为3072元,已低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如何通过改革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据我们了解,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确实存在,比如吉林,由于玉米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幅下降。未来农民增收要通过很多办法,但是对主产区,就是要引导农民合理地调整生产结构,去生产市场有需求的、能卖好价钱的农产品,同时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

对此,一号文件提出“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

“促进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形成之后,扣除农民的投入、农民的成本等因素,国家还会考虑对农民的合理收益给予一定的保障,通过这些途径,让主产区的农民继续保持收入持续增长的态势。”

(责任王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