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张海银种业促进奖”评审结果公示

2015年张海银种业促进奖评审工作已结束,根据《张海银种业促进奖评审奖励办法(试行)》有关规定,现将评审结果公示如下:

特别奖1名:

吴国平、孙家沪、刘斌 沪浙皖西瓜种子产销联合体主要创始人

一等奖2名:

赵久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

潘国君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所长

二等奖2名:

张伯桥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

主任、研究员

宋 雷 辽宁丹东登海良玉种业有限公司科研院长

三等奖3名:

徐桂芝 吉林省禾冠种业有限公司科研部经理

牟丽明 甘肃省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合肥市蜀香种子有限公司

在公示期限内,对候选人有异议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通过书面形式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以单位名义反映问题的应加盖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问题的应署本人真实姓名。凡匿名异议和超出期限异议均不予受理。

公示时间:2015年8月11日至8月22日,共12天。

联系方式: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创新大道98号荃银高科412室安徽张海银种业基金会

公示受理电话:0551—65721008

邮箱:haiyin_jijinhui@126.com

附件:获奖候选人简介

张海银种业促进奖评审委员会

二〇一五年八月十一日

获奖候选人简介

吴国平、孙家沪、刘斌:沪浙皖西瓜种子产销联合体(以下称“沪浙皖联合体”)主要创始人。吴国平:男,中共党员,1952年出生,原上海市种子公司总经理;孙家沪:男,中共党员,1935年出生,原浙江省种子公司总经理,国家农技推广一级研究员;刘斌:男,中共党员,1936年出生,原安徽省种子公司副总农艺师。

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西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由于品种单一、供种量不足,质量差和行业壁垒等因素。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和合肥市四家种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共同萌发加强联合,优势互补,组建产销联合体的想法,1987年2月正式成立“沪浙皖西瓜种子产销联合体”。

在四家种子公司吴国平、孙家沪、刘斌和张海银几位创始人的带领下,沪浙皖联合体成功运行10年,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良繁为基础,营销为中心,质量为生命”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以“科技、品牌、网络”为核心的营销业务。成员由最先的4个,发展到24个省市(区),130多个地(市)成员单位。品种从早期单一“新澄”,发展到30多个;制种基地从3000多亩,扩展到近5万亩;种子年产销量年从7500公斤,到高峰40多万公斤,占全国西瓜种子供种量的1/3。她的辉煌发展,为中国种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丰乐种业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打破地区、行政界线,促进优势互补,集“育繁推于一体化”的种子产业化新路子;作为行业市场化的先行者,为中国种业市场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中国种业发展史上最为光辉篇章之一,至今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赵久然:男,研究员,中共党员,1962年8月生。自1986年研究生毕业工作以来一直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从事玉米科研工作。

培养带领一支年轻团队,选育审定系列玉米品种数十个,多个品种被农业部列为主导品种。其中国审品种京科糯2000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鲜食玉米品种;按照所提出的“高大严”育种方法选育出的国审品种京科968,实现了“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育种目标,得到生产实践检验和农民欢迎,年推广面积已突破千万亩,成为我国玉米生产主导品种之一,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省级科技奖励10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

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推动北京创造十大科技人物等荣誉称号。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农业部国家杰出科研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等。

潘国君:男,中共党员,1961年5月出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984年开始从事寒地水稻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十五”以来,主持及参加“国家科技支撑”、“863”、“省科技攻关”等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创建了寒地早粳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制了一批具有籼稻或地理远缘血缘的优异种质;选育出了龙粳14、龙粳21、龙粳25、龙粳31等寒地水稻育种史上多优集成的标志性品种,龙粳31年2012年以来种植面积连居全国第一,年种植面积达到1692.3万亩,占全国粳稻面积的15.1%,创全国粳稻品种年种植面积历史纪录。

作为黑龙江省水稻首席专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育成水稻新品种48个;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被授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伯桥:男,196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国家和江苏省小麦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农业部长江中下游麦类遗传育种与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研究室主任。

1985年以来,一直从事小麦育种。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等国家、部、省级重大研究课题。提出以广适丰产为背景,结合遗传标记的滚动回交为先导的技术路线,进行目标性状的回交转育;提出小麦品质改良应建立不同层次品质标准的策略;参与育成扬麦5号、6号、扬麦158,主持育成优质弱筋新品种扬麦15,广适高产抗病新品种扬麦20,早熟、强筋新品种扬麦23等,获植物新品种保护9项,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5.2亿亩,增产粮食200亿公斤,社会经济效益450亿元。

作为江苏省小麦遗传育种的领军人才,先后获国家、部、省科技成果奖1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或参与发表科技论文30多篇。先后被评为 “江苏省青年科技标兵”、 “第七届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农业部“先进农业科技人员”。

宋雷:男;中共党员,1978年4月出生,丹东登海良玉种业有限公司科研院长。

参与国家科技计划“863”农业科技攻关“东北中晚熟区强优势玉米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已连续十年。他培育的良玉88号在2009年国家“863”组织专家验收,大田生产亩产高达1015.52公斤;良玉66在新疆和甘肃高产测试中连续四年打破春玉米高产记录;良玉99是东北种植密度高、产量稳、米质优、特抗风、抗病害等优点的品种,被誉为“核弹头”,该品种经过“布拉万”台风的考验,得到农业部及相关农业领导、专家的赞许。

他主选的玉米杂交种通过国审的品种4个、辽审14个、吉审3个、黑审1个、京审1个、冀审1个、陕审1个、津审1个、晋审1个;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一项,省科技奖两项,市科技奖五项;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并连年获得政府和公司授予的个人殊荣: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先进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徐桂芝:女,中共党员,1963年8月出生,吉林省禾冠种业首席育种专家,高级农艺师。

自1983年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农业技术工作,1998年开始从事科研育种工作。 18年来 一直深入田间一线调查、分析、研究,积极搜集整理外来种质资源,利用其优点来改良现有核心种质资源, 创建新的核心种质;放大改良群体,早代、隔代滚动式测交,坚持多年多点多环境、高密高压规模化测试选择优良品种。自2009年以来,主持育成审定玉米新品种4个,参加区试品种9个,自育的玉米自交系6个,其中有1个杂交种和3个自交系已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我单位于2011被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列为实习实践培训基地,先后培养学生60余人。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曾多次获得吉林省政府推广成果奖和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奖。先后被四平市委市政府和梨树县委县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牟丽明:女,1975年2月出生,甘肃省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从1997年参加工作起,在工作一线一直从事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选育、繁育、推广工作;先后主持选育出国审旱地春小麦品种定西40号1个,省审旱地春小麦定西38、39、41、42号,5个新品种具备品种特性突出,免疫条锈病、高抗白粉病,结合小麦良种补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和全膜小麦等增粮项目,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累计示范推广421.3万亩,总增粮食9703.9万kg。主持旱地春小麦选育在研项目4项。主笔发表论文13篇。

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一、二等奖各1项,定西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成果登记3项;颁布甘肃省地方标准4项。

合肥市蜀香种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水稻、小麦、玉米育种、生产与销售一体的民营种业公司。

公司法人代表王文余长期从事农业科研和粮棉油技术推广工作,2000年组建合肥市南方种子站收集选育粮食作物品种资源,先后带领团队陈海洲、张孝国等人完成水稻、小麦育种攻关多项、技术推广项目10余项,2015年主持申报“鑫两优212”、“鑫两优318”两项成果通过安徽省科技成果鉴定,并取得2015年国家级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实施单位资格。

籼型高产、抗旱、抗病、广适两系杂交旱直播稻“鑫两优212”,在区试中经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干旱胁迫试验,鉴定为抗旱性一级,抗旱级别为高抗,并于 2014 年通过安徽省审定,具有大面积可稳产 550 公斤以上,旱直播亩产 650 公斤-700 公斤丰产潜力。该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安徽江淮分水岭、丘陵山地、漏水田地、沿淮低洼地土地贫瘠不易灌溉地区及周边相邻省份相似生态地区的旱直播稻及土地流转种植户播种时间长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