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以“卓越”品质挺起现代农业“脊梁”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从媒体和舆论关注王辉教授感人事迹中感悟到,王辉教授四十余载扎根基层,默默耕耘,献身小麦育种事业的人生创举,既是肩负“粮安”使命责任的诠释,更是情系人民福祉的道义担当的写照,是他用科学精神和人生追求挺起了现代农业的时代“脊梁”。这种精神是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卓越品质来源于优秀的思想基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价值是行为的标准。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生价值,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杠杆,也是正确选择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学校是一所具有强烈使命和担当的高等院校,建校80多年来,一代代农业科教工作者心怀社稷、情系苍生,以振兴华夏农业文明、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己任,扎根基层,把“兴农兴学”作为救亡图存、以舒民困之要务,开启了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实现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辉煌,同时也积淀形成了优秀的思想基因。王辉教授躬耕学校四十余载献身农业科研的实践,是他“学习农业科技,不再让乡亲们饿肚皮”的梦想追求,更是“育得金种慰苍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学习宣传王辉教授,就是要学他把思想融入事业,把思想融入生命,思想和行动的完美结合,正是有这样的引领,才让他在农业科研领域不断创新发展,引领他取得小麦育种事业新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卓越品质感染于卓越的文化熏陶。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学校地处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名的重要发祥地,作为承担着“在中国旧文化发源地上建立中国新文化”的重要使命的农业高等院校,涌现出了一批卓越的农业科学家,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院士,在“开发大西北”呼声中考入我校,从事小麦育种工作50余年,精心培育的小麦品种“碧蚂1号”,年推广面积达9000万亩,创下了我国一个品种种植面积最大面积的记录,有“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之美誉。王辉教授作为赵洪璋的嫡传弟子,在他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端放着赵洪璋院士的遗像,在王辉教授的心里,老一辈科学家的丰功伟绩、科学精神、为民情怀时刻在激励着他,引领着他在小麦育种事业上奋斗不息,战斗不止,实现着“重振陕西小麦育种科研优势的品种”的目标,“功夫不负有心人”,“全国小麦播种面积居第四位的新品种小麦品种”“‘西农979’创造了百万亩单产超千斤的纪录”。这是一麦相承的科学精神,需要我们不断的发扬光大。

卓越品质践行于卓越的行动指向。“没有比行动更美好的语言,没有比足音更遥远的路途。”追求真理要避免浮躁的心情,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做科学研究的,要坐得住冷板凳,急功近利、马马虎虎、信口开河,都是要不得的。水稻专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深入田间地头,矢志不移,默默奉献,成就了中国“水稻之父”的美誉;青霉素专家屠哟哟“就这点事,都几十年了”的坚守,荣获了“诺贝尔奖”。王辉教授躬献身农业科研的四十余载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了他不甘于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从事小麦育种42年,12年育出第一个小麦品种,18年育出第一个国审的小麦品种,王辉教授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行动是最响亮的语言”。

学习王辉教授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质,就是要学习他有卓越的思想引领、卓越的文化熏陶,卓越的行动指向。王辉教授的所作所为,是无私奉献,是执着追求,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从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作为全校广大师生,要从王辉教授的学习中激发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打造出彩人生,实现人生更高价值,争做新时代的“卓越”追梦人。


张晴 终审:薛建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