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黄淮海棉花遗传改良与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

 

2016年1月17日,农业部黄淮海棉花遗传改良与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会前,张立明副院长在院科研处张正处长的陪同下会见了前来参加会议的各位委员。会议由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北农业大学副校长马峙英教授主持,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会议;省农科院科研处赵军胜副处长、棉花中心董合忠主任、李汝忠副主任和中心科研人员代表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听取了重点实验室“十二五”期间的工作情况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规划,分别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黄淮海棉花遗传改良与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自2012年2月揭牌以来,建立健全了实验室规章制度,新增实验室面积500多平方米,投入600多万元添置了离子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和激光平地系统等配套农业机械,组织科研人员扎实开展科研创新,在棉花育种、栽培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均取得重大进展。四年来共获得立项经费4000多万元;获得国家及省科技成果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省)审品种7个,另外鲁棉研28号(Seeni1)和鲁棉研37号(Eltahir)先后于2012、2015年通过了苏丹品种审定;获授权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包括PCT美国发明专利1项;制定地方标准4项;发表学术论文200篇,其中SCI论文36篇;实验室重视高层次人才、青年科研骨干的培养及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棉花科研团队力量不断壮大,整体水平迈上新层次,目前实验室共拥有高级职称科研人员33人,硕士28人,博士14人;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现场观摩以及培训等百余场次,较好地发挥了区域实验室服务于本区域棉花产业的作用。

与会专家对重点实验室运行四年来的工作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实验室很好地履行了农业部区域性重点实验室的职责和任务,成绩非常突出。同时,基于“十三五”棉花产业的严峻形势,对“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若干中肯的建议,并特别指出,实验室应该勇于扛起黄淮海棉区棉花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领域的大旗,聚焦黄淮海地区盐碱地棉区和蒜棉套种两个关键种植区域,针对黄淮海棉区的新问题,进一步梳理凝练实验室的科研优势方向,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和重大标志性成果,在棉花轻简化、全程机械化、优质增效发展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专家还建议重点实验室的规划既要与棉花中心的总体发展规划保持一致,又要有所区别和侧重;要加大力气抓好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和特殊机制让年轻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要更加关注前沿技术在育种、栽培等研究中的应用,加强重点实验室的整体研究布局观,不断提升实验室的理论技术创新能力,把重点实验室的工作做的更加突出、更加有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