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通过验收

1月15日,受浙江省科技厅委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组织专家对我院蚕桑研究所牵头承担的“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高产、优质、适于轻型收获桑树新品种选育研究”、“省力、高效型家蚕新品种选育”等6个重点项目进行会议验收。浙江省科技厅农村处钱玉红处长、项目主管邵晖和院科研与合作处吴卫成副处长等领导出席验收会。

验收组专家听取了6个重点项目实施情况的汇报,查阅了相关资料,并针对各个项目的任务指标完成、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了质询和讨论。专家组对6个重点项目的执行和任务完成情况均给予较高评价,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在听取了专项6个重点项目实施情况的汇报后,科技厅农村处钱玉红处长作了重要讲话。钱处长对蚕桑新品种选育专项各重点项目取得的成效给予了肯定,并要求各重点项目继续挖掘育成新品种的优势,寻找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总结经验,根据蚕桑产业和市场发展趋势,进一步凝炼研发重点,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更好地支撑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产、优质、适于轻型收获桑树新品种选育研究”项目育成2个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强桑2号”通过国家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选育出2个高产优质新品种“试7号”、“试8号”进入农村中试,2个一代杂优直播品种和1个适于轻型收获桑树新品种“8858”进入农村试验。建立了桑树新品种区试鉴定点4个、桑新品种繁育基地2个、条桑等轻型收获试验点3个和新品种选育基地1个。繁育桑树新品种种苗 12.6亿株。项目组育成的桑树品种占浙江省总育苗量的75%,在新种桑园中占90%以上。

“果桑新品种选育和桑树种质创新与利用研究”项目初步育成果选1号、果选2号2个果用桑品种。建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桑树种质资源库、数据信息平台与查询系统。桑树种质资源保有量达到1132份,筛选和定向培育出特异育种素材26份。开展了桑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研究,鉴定与桑树抗旱等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9个,获得2个抗旱、耐盐育种素材,发表研究论文13篇,其中SCI论文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

“优质、高产、强健型家蚕新品种选育”项目育成4对夏秋用家蚕新品种。其中,“夏荷×秋桂”、“秋?华×白云”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农科1号”、“杭和×秀山”通过浙江省蚕品种实验室鉴定。育成2对春用多丝量家蚕新品种“东C?苏A×晨?苏10”与“和山1号”,均通过浙江省蚕品种实验室鉴定。建立了家蚕新品种繁育、中试示范基地和省力化养蚕示范基地。

“适于高品位生丝生产的雄蚕新品种选育”项目育成雄蚕新品种2对。其中“华菁×平72”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主要指标:雄蚕率100%;与对照种相比,茧层率和出丝率分别提高2.75和1.19~1.56个百分点;净度95分以上。“菁?云×平28?平30”参加省实验室鉴定,鉴定成绩符合要求,单蛾良卵数达639粒/蛾,比对照种增加17.90%。

“省力、高效型家蚕新品种选育”项目育成新型单交蚕品种2对,其中“浙凤1号”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雌35×平28”通过实验室鉴定并完成农村生产试验现场考察,育成双限性易繁多丝量品种“农科2号”和中丝量品种“农科3号”并通过省级实验室鉴定,其雌雄鉴别均可在蚕期进行,蚕种生产效率提高20%;育成3对蚕丝被专用型家蚕新品种,其中“丝绵1号”已参加省级实验室鉴定。以上品种与技术已在我省主蚕区示范推广,其中“浙凤1号”已向蚕种生产企业转让了品种使用权。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SCI 2篇)。

“家蚕种质资源的利用、创新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项目建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的“一库五点”家蚕种质资源库,资源库保有量809份。采用重离子辐射处理蚕卵获得了6个有特色的基础品系,并应用于基础品种的选育。创制了具有生物矿化功能蚕丝的家蚕新品系6 个,并把此性状转移到实用家蚕品种中,经生物活性表征、细胞培养及动物模型试验,表明其蚕丝具有良好的生物矿化功能,有望成为医用骨修复材料。建立了家蚕纇节及抗高温、多湿性状的SSR分子标记筛选体系,获得相应的QTL,并利用基因组重组测序的方法,筛选其SNP 标记,为家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打下基础。“家蚕种质资源评价、创新与多元化品种选育”,获得了2014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出版专著《浙江省家蚕遗传资源》,申请专利10项,其中获得授权3项,发表论文12 篇( SCI 10篇)。(蚕桑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