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怎样深度融入全球创新
中国科学院的国际科技合作历经创建初期的建立与发展、文革期间的坎坷与中断、改革开放时期的恢复与扩大、知识创新工程以后的深入与拓展、“率先行动”计划后的升华与飞跃,现在已成为吸纳国外先进科学思想、解决重要科研问题以及培养青年科学人才的必要行动,也已经成为扩大我国国际影响、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服务于国家“合作共赢”外交战略的重要途径。
“十二五”期间,国际合作催生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问题,引进和培养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
如,中科院与美国能源部合作开展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被《科学》等专业期刊评为年度全球十大科学进展。2015年,该项目负责人王贻芳获得了有科学界“第一巨奖”之称的“科学突破奖”。
又如,我国科学家牵头发起的“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为旗舰计划等等。
中科院于2013年启动了“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境外机构、人才培养、TWAS中国中心”三项核心部署形成内外协同之势,全面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科技事业共同发展。
8个中科院境外机构布局于非洲、中亚、东南亚、南亚、南美,已成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中科院每年资助200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博士生和近200名优秀青年访问学者和博士后来中国学习工作,培养了一批发展中国家科技栋梁。立足国内优势领域并事关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CAS-TWAS卓越中心,已为4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专门科技人才180多人次。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科技合作
“十二五”期间,中科院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深得中外民心,造福一方水土。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科技合作,重点推进民族药物研发、生态系统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资源承载力评价等领域合作。由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牵头,联合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国内相关科研机构,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合作,共建“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带动中国民族药业走进中亚,并将中亚民族药物引进中国,促进我国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牵头,联合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等国内相关科研机构,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合作,共建“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针对我国与中亚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等共性挑战,针对上海合作组织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重大需求,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研究网络平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中科院着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气候变化、荒漠化治理、传染病防控、天文观测、空间天气监测等领域的合作。
例如,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牵头,联合多家国内科研单位,以尼泊尔为合作基点,面向南亚国家,共建“加德满都科教合作中心”,聚焦世界“第三极”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
中科院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际人才计划”,共有来自80多个国家近3000位国外优秀科研人员来华从事科研工作。
中科院通过“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和“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奖励与我国开展实质合作并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科学家。2007年以来,共有69位专家获奖,他们分别来自美、日、德等20个国家。
目前,中国科学院的优秀科学家在发展中国家正在发挥着领导作用,在发达国家为主导的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600余位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在重要国际科技组织任职,任重要职务的人数已达160位左右。
白春礼2013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长,2015年成功连任。在白春礼领导下,通过TWAS平台,广泛构建了发展中国家科技合作网络,极大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重要学科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为推动南北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更为中国科技界赢得了荣誉。
2014年,中科院成功承办国际研究理事会(GRC)会议,白春礼当选GRC理事会主席,组织与会人员深入探讨青年科学家培养和开放获取等全球创新治理热点议题;2015年,中科院与美、英等机构共同主办了人类基因编辑科技伦理峰会,对世界各国的政策决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此外,李静海2014年当选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副主席,同时继续履任亚洲科学院协会(AASA)主席。方新担任第三世界妇女科学组织(TWOWS)主席。
以国际学术组织为平台,中国科学院已成为众多国际科学计划的积极倡导者与参与者。中科院牵头发起和积极参与“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第三极环境”“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等国际计划,与国际科技界共同研究和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
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强强联手
中科院与美国通过共同举办中美前沿科学系列会议及各类专题科学研讨会,与美国能源部联合共建了中美核聚变联合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在前沿科学及研究生培养方面加强合作;与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在人类基因编辑方面联合举办国际峰会,共同制定国际研讨规则;与法国共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与德国共建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重点加强高技术领域合作;与中小科技发达国家的合作,紧扣双方优势与特色领域共同资助项目合作。
中科院拥有23个先进的大科学装置,约占全国的85%。上海光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大科学装置、大数据平台吸引了全球优秀科学家参与设计、建造、维护、运行和使用,已经成为面向全球开放运行和形成重大成果产出的国际合作平台。
深度融入全球创新、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以自身不断增强的科技实力为全人类造福,是我们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支点。展望未来,中国科学院必将以更加开放、自信、平等、协作的姿态稳步迈向国际科技前沿,在全球科学技术发展中显示越来越强劲的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