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转方式 稳粮增收可持续

2015年12月24-25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2015年,各级农业部门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打开新局面,农村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快,农村改革力度显著加大。“十二五”农业连年增产增收,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压器”。一些省市在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交流,本报集中报道这些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供各地学习借鉴。

农民增收.jpg

福建:转方式激发增收新活力

2015年福建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13850元,同比增长9.5%,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提质增效促增收。一是抓优势特色产业。围绕打造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7个全产业链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目标,初步形成了闽东南高优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沿海蓝色农业三条特色产业带。二是抓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扶持发展温室大棚、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等集约经营模式。全省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78万亩,千亩以上规模基地达到105个。三是抓科技创新推广。深化闽台种业合作,引进台湾良种2500多个,其中150多个得到规模化推广应用。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7%,为农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融合促增收。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出台农产品深加工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和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政策,用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补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二是积极发展农村流通服务业。实施农村服务业拓展工程,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农超对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福建名特优农产品网上销售额位居全国前列。三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实施乡村旅游“百镇千村”行动和休闲农业提升工程,打造农家乐、水乡渔村、森林人家等乡村旅游品牌。上半年全省乡村旅游实现收入220多亿元,增幅超过20%。

就业创业促增收。一是推动转移就业。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组织农民参与农田水利、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全省已转移农村劳动力900万人,工资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二是开展劳动力培训。每年开展百万农民大培训,通过全省视频会商系统,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采取定点、定岗、订单等形式,为转移劳动力“量身定做”技能培训。三是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出台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引导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

改革创新促增收。一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扶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土地信托等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全省合作社发展到2.8万个、规范社达到3000多家,家庭农场发展到1.2万家、示范场1000家,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探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支持村集体开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让农民充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全省农民财产性收入今年增幅有望达到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