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诱变育种 4年增产粮食3.4亿公斤
随着我国第一颗育种卫星“实践八号”发射升空并返回地面,一个围绕着航天育种地面研究的联合科技攻关正在全国范围展开——
航天育种开展全国联合攻关
农民朋友愿望正在变成现实
“尊敬的编辑同志:我是一位农民,今年已经75岁了。我这一辈子还剩下最后一个心愿,就是把我们这里农户种植的薏米种子放在咱们国家的卫星上,希望从太空回来后,能够增加产量。”
这是辽宁省灯塔市罗大台乡邵红上崖子村村民吴伯侯老汉日前写给《中国航天报》的一封信。他在信中介绍说,薏米可是个好东西,被称为米中“人参”,既可食用,也可入药,国内外的需求量很大,但就是产量太低,因而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在我国广大农村,有千千万万与吴老汉有着共同心愿的农民,期盼能有更好的作物新品种,种出更好的庄稼,获得更好的收成。
令人欣慰的是,广大农民朋友的愿望正在变成现实。9月9日,我国第一颗育种卫星——“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装载了9大类、2020份生物材料,包括水稻、麦类、玉米、棉麻、油料、蔬菜、林果花卉和微生物菌种等152个物种。10月13日,农业部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全国航天育种卫星返回种子地面育种工作启动会”,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翟虎渠院长以及有关专家,和来自全国25个省(区、市)132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210多名科技工作者共商航天育种方案。此次会议决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成立“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组织全国航天育种科研单位,全面开展地面研究工作。
航天诱变育种生根开花
近4年增产粮食3.4亿公斤
据国家航天育种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刘录祥研究员介绍,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及美国的科学家就已开始将植物种子搭载卫星上天,在返回地面的种子中发现它的染色体畸变频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此后俄罗斯等国在“和平号”空间站成功种植小麦、白菜和油菜等植物,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使宇宙飞船最终成为“会飞的农场”,最终解决宇航员的食品自给问题。迄今美国和俄罗斯从事种子搭载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育成应用于农业的种子。
1987年8月5日,随着我国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水稻和青椒等农作物种子被带到200至400公里的太空中,这是我国农作物种子的首次太空之旅。
刘录祥研究员说,航天育种准确来讲叫航天诱变育种,就是将种子置于空间环境中,由宇宙粒子、失重、弱地磁、高真空等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产生变异,世界上目前已有2300多个诱变品种,其中我们国家育成的就有640多个。
作为目前世界上仅有的3个(美、俄、中)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自1987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先后进行了21次农作物种子等生物材料的空间搭载试验共涉及70多种植物的1000多个品种。经过多年的地面种植筛选,已育成60多个农作物优异新品系并进入省级以上品种区域试验,其中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新品种或新组合30个,包括水稻、小麦、棉花、番茄、青椒和芝麻等作物,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罕见突变材料。
特别是国家“十五”863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航天育种在新品种培育、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化以及航天育种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航天育种中心牵头的863课题组利用航天技术先后育成并审定水稻、小麦等作物新品种12个,其中“华航一号”和“Ⅱ优航1号”等4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9个新品种申请了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华航一号”水稻新品种在国家南方稻区高产组区试和生产试验中,产量比对照品种“汕优63”分别增产4.50%和4.39%,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审的航天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300多万亩。
据统计,近4年来,由航天育种培育出的农作物新品种已经累计推广850万亩,增产粮食3.4亿公斤,创经济效益5亿元。其实,这样的成绩仅仅是一个开始。由于我国现有耕地的三分之二为中低产田,粮食平均亩产仅为不到400公斤,如果按10%的耕地面积推广航天育种培育出的农作物新品种,那么每年水稻的产量将增加25亿公斤,小麦产量增加14.4亿公斤,将创造数十亿元的产值。同时,我国还有3000万公顷的盐碱地和沙地,利用航天育种培育出耐寒、耐旱、耐盐碱的农作物,将对我国的低品质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对改善环境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航天育种产业化前景广阔
诱变种子长出的粮食可以放心吃
有人担心吃了航天诱变种子长出的粮食会有安全方面的问题。对此,刘录祥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刘录祥进一步解释说,航天诱变以及核辐射诱变等从本质上同自然界的一些因素引起的诱变是一样的,我们只不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把它自然变异的过程加快了,二者并没有把其他一些对人类可能有害的外来物种的基因导过来,只是通过诱变使得它自己的基因发生变化,所以它的安全性应该没有问题。“我们也曾经将太空飞行归来的当代种子(非直接食用)进行严格的专业检测,也没有发现它增加任何放射性。因此,食用太空种子生产的粮食、蔬菜等不会存在不良反应。”
刘录祥说,个别人对航天育种还有另外一些误解。前几年,有些媒体宣传“上去一搭,种子一转,回来就增产”,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航天育种实际上是一个研究活动,搭载5000粒种子,可能只有50粒变异了,真正有效果、有可能从中选育出优良突变品种的是这50粒种子。
刘录祥表示,航天育种技术能否真正发展壮大,关键取决于最终能否实现产业化。预计到2012年,我国将建立3-5个集生产、试验、示范、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化航天技术育种产业基地。在“十一五”产业示范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加工、销售利用航天技术育成的农作物优良新品种,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业务,为全球农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