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晚粳稻新种质获奖

一个项目,持续30载,历经万次失败与尝试;一个团队,从风华正茂至耄耋垂暮,依旧恪守如初,终载誉而归。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72岁的姚海根研究员作为“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的创制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应用”项目第一完成人,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一刻,距项目伊始已32年。
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从1983年起,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所)等为主的研究单位,开始在这“一分田”上做文章,以本土传统稻——晚粳稻为对象,开始了漫长的科研跋涉。
粳稻,浙江百姓饭桌上最常吃的白米饭,籽粒一般呈椭圆形。一直以来,南方粳稻育种中存在着核心种质匮乏,高产、优质、抗逆不协调等突出问题。过去大片稻田中的晚粳稻呈现秆高、易倒等性状,时常遭遇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每亩产量为350公斤左右。
民以食为天。针对晚粳稻种质的常见问题,研究团队从改善植株光能高效利用的株叶形态入手,通过杂交和基因重组,聚合优良性状。几十年如一日,他们在浙江大地的田间地头,在海角天涯的海南“南繁基地”,头戴草帽,脚踏水田,在千千万万株稻苗里,找寻着性状最优秀的那株“千里马”。
经过30年不懈努力,晚粳稻新种质“测21”最终被创造性地定向培育出来。这是浙江农业科学工作者一代代的传承,“测21”的背后是一连串科学研究者的默默坚守,他们是姚海根、林贻滋、张小明、鲍根良、叶胜海……他们研创发明了“杂交育种新方法、病虫害抗性鉴定、稻米品质评价”等专利技术,在南方晚粳稻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保障了粮食安全。
据介绍,“测21”种质遗传基础丰富、抗性强、适应性广、配合力好,目前已成为我国常规粳稻育种和杂交粳稻育种的优良核心亲本。
如今,在杭嘉湖平原上,在江苏、上海、安徽等省市的大片稻田里,很多是“测21”项目的品种及其衍生品种。中国水稻研究所等40个单位用“测21”及其衍生品种作亲本,在我国华北、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审定新品种195个,助推了我国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的大发展。该成果累计推广3.538亿亩,其中项目组自育品种1.810亿亩,增产稻谷46.608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61.035亿元。 (李文芳邵敏)(责任董艳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