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的粮食育种方向

除了高产,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当下,优质、多抗、广适、专用等性状成为育种家创新和利用的重点。
水稻:瞄准“四性”综合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水稻产业体系华南稻区岗位专家谢华安表示,当前水稻育种方向是:培育将丰产性、抗逆性、优质性及适应性“四性”综合在较高水平上,能在生产上大面积生产应用,并深受农民喜爱的水稻品种。
水稻育种依赖优异种质的发现和利用。上世纪50年代末,发掘与利用“矮仔占”等矮秆种质;上世纪70~80年代,发现“野败”型等不育资源,实现了“三系”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利用;上世纪80年代,发掘与利用“农垦58S”等光温敏核不育材料,实现了“两系”杂交稻的突破。
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大幅提高水稻丰产性,尤其是中低产田的丰产性依然是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过去育种对稻米品质的改良不够重视,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育种跟不上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因此,提高优质性,尤其是在保证一定丰产性的条件下,培育中高档优质稻显得尤为重要;全球气候异常,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旱涝等常态化,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农药化肥用量逐年增加,农药残留和工厂排污导致的土壤毒害越来越重,提高水稻的抗逆性(抗病虫、耐低肥、耐高温、耐低温、耐盐碱、耐淹、耐旱等)尤为重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进入老龄化,农村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水稻的广适性又被赋予新的内涵,即适于轻简化栽培和机械化收割等。
小麦:北方克赤霉病 南方攻丰产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育种专家程顺和说,北纬33度线南北农业生态区是两大麦区交叉地带,面积约1亿多亩,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小麦增产潜力巨大。然而,其以南地区小麦抗赤霉病效果好,但丰产性和抗冻性有待提升;其以北地区小麦丰产效果较好,而抗赤霉病性和抗穗发芽性较差。
在国家粮食安全总目标下,“北下南上”寻求小麦育种的新突破,是大势所趋。“北下”指北方品种向南(北纬33度线)发展,“南上”指南方品种向北(北纬33度线)发展。该区域的主要育种单位协作,改良北方品种的抗赤霉病、穗发芽等性状,改良南方品种的丰产性、抗冻性,充分发挥北纬33度沿线的小麦增产潜力,选育适合北纬33度过渡区域的高产小麦新品种。
玉米:早熟+耐密+适宜籽粒机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表示,未来玉米育种应从遗传改良出发,为高产高效、节本增效、提质提效、资源高效以及节水节肥节药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生产目标提供科技支撑。总体育种目标仍应是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
早熟、耐密、适宜籽粒机收是未来玉米育种的主导目标之一。在具备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等综合优点基础上,特别突出熟期适宜、耐密抗倒、脱水快、适宜籽粒机收等特点。籽粒机收在欧美等国家早已实现,黑龙江农垦和新疆兵团农场也已大面积实施,近两年在东华北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也开始试验示范。但籽粒机收需要适宜的品种,需要收获机械、烘干仓储甚至种植模式等方面的配套。
同时,全程机械化生产还必须满足种子发芽率高、活力高等指标,符合单粒精量播种和一播全苗的生产需求,选育耐除草剂品种也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实现生态环保、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以及节本增效目标,应着重选育耐干旱和高水分生产利用效率品种;耐低氮、耐瘠薄,肥料利用效率高的品种;抗多种病害、虫害,量尽量少使用农药的品种。

(责任郝锐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