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研究不能唱独角戏
发表日期:2016-01-07 02:29AM 阅览次数:
而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看来,食品安全问题既有科学技术的问题,也有政府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是我国科研院所与社会各界共同面对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中国食品安全专刊”围绕政策法规、检测与技术方法、风险管理与标准等三大主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研究进展、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了全面的报道。
国际问题
2015年11月,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与中国食品安全舆情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5)》显示,2005~2014年的十年间全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数量达到227386起,平均每天发生约62.3起,处于高发期。“从这个数据看,我们食品安全问题很多。”JIA执行主编、中美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耿旭教授说。
长期从事国际食品安全研究的耿旭认为,食品安全的问题是一个国际问题,不是哪一个国家单独的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也不断地有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
众所周知,我国是WTO成员国,有关贸易政策必须接受WTO的贸易政策审议会的定期审查。“食品安全审查的重点之一就是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吻合度。”耿旭建议,我国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应当尽快建立一个国际化的科学风险分析机制。
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在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先进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据唐华俊介绍,目前该院有14个研究所、28个团队在从事食品安全方面的创新工作,从加工、评估等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开展食品安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所有科学研究要脱离过去的模式,进入以消费者为本位的技术研发方向,科学技术的开发、成果的转换,必须有实质有效的应用价值,不纯粹是一个科学的或者工程的研究。”耿旭说,要让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来判断某个食品是不是安全的。
完善政策
新《食品安全法》第十章第150条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问题除了需要更多的科技来解决,同时还需要有更多的法律法规来预防。”耿旭说。
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看来,农业是食品安全的基础,食品的源头都在农业。“农业好了,能够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食品安全就八九不离十了。”
侧重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李哲敏介绍,我国仍然存在着农药过量使用、利用率低以及监管的缺位等现象。对此,她建议,应该加强农业供给侧的改革,来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
“小农户的情况是我们的国情,而小农户的逐利问题造成质量安全的隐患。”李哲敏表示,从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法律法规体系、监管体系、标准体系,要改变小农户的生产现状。
此外,在食品风险评估方面,罗云波指出,未来的食品安全体系,可能是建立在风险评估基础上的防御性体系,用风险评估来甄别食品安全中各种各样的风险,最后决定如何进行风险管理,使得食品安全事件尽可能少发生。
罗云波介绍,国家层面已设有风险评估中心,但各个省的风险评估没有做起来。“就目前看,我们的风险评估系统可能刚刚开始学习,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民参与
食品安全事件在任何国家都会发生和发现,关键是如何跟社会、大众、媒体进行沟通、交流。
刘旭表示,仅与期刊部门的交流远远不够,要跟大众传媒结合。对社会的热点、焦点要引导大众增加信任,化解危机,促进问题的解决。
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看来,食品安全需要多方参与,除了政府和企业之外,媒体也是重要力量,要充分利用媒体监管或者社会运动的监管。
“国际上有一个共识,认为食品安全不可能通过一个国家的纯粹的管制去完成,也就是说管理是需要的,但还要重视第三方重要性。”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陈志刚教授说。
在陈志刚看来,这就涉及到尊重成本的问题。“即便有了好的法律法规、标准,但是要在现实当中执行下去,一定要考虑到让从业者和其他相关人员参与进来。”
“我们的研究应该以消费者为本位,通过消费者的终端评价和检测,监督促进市场的食品安全性。”耿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