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安种业创办建宁县首个院士工作站

12月29日,谢华安种业院士工作站在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宁县签约成立。该工作站的成立,将为占全国杂交水稻10%用种量的制种强县建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9日下午签约成立的建宁县首个种业院士工作站,由谢华安种业科技(福建)有限公司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共建,规划在建宁县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园,投资1500万元,建设院士工作站及谢华安种业生物育种研究院,规划建筑面积12900平方米,开展杂交水稻育种攻关,全程机械化制种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研发,创建数字化生物育种生产线等种业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全程机械化制种体系、种子干燥贮藏体系、种子质量检测体系,最终形成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
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谢华安院士认为,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中国民族种业的前途是光明的。谢华安表示,成立建宁院士工作站,他愿意带领研究团队,在新品种选育、制种配套的栽培技术、全程机械化制种等方面,提供最新成果和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提升建宁种业的发展活力,支撑国家级种业基地建设,共创建宁种子品牌,让建宁种子在中国稻区生根发芽。
谢华安指出,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高峰,需要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他将与同行一道,加强协同创新,重点开展高产、优质、抗病、广适应,综合在较高水平上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培育,通过商业化育种,加快超级稻、再生稻、耐贮藏水稻等良种培育步伐。
谢华安院士认为,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政策出台,修订《种子法》,出台《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国务院《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福建省政府的“种业六条意见”,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工程、粮食生产能力与地力提升工程,他对发展民族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充满信心。
谢华安种业科技公司总裁余志勇介绍,由谢华安院士、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福建万家财富集团等共同建设,注册资本1亿元,通过建设院士工作站、生物育种研究院等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力争把公司建设成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型种业企业。
据了解,谢华安种业院士工作站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国家水稻改良中心福州分中心、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等科研单位,邀请中科院院士谢华安,工程院院士朱英国、中科院院士谢联辉,中国水稻所长程式华、中国作物所所长万建民,福建省农科院院长助理郑家团等14位专家进站开展研发活动,建立院士工作站工作管理制度,约定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企业研发支出、重点研发项目、成果归属与知识产权等。
种业是建宁县的支柱产业,年产值4亿元,全县80%的农户从事制种,制种面积12万亩、生产种子2.5万吨,均占全国制种和产量的10%,每年可供全国种植杂交水稻2500万亩,带动建宁县农民增收1.5亿元,1975年至今,建宁县累计生产杂交稻种子8亿斤,相当于将全国4.5亿亩的水稻产区种了一遍,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2013年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
建宁县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建设种业强县,县政府制定了全国首个县级种业规划,力争到2020年制种面积达到20万亩。制定出台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种子质量监督规程、种子生产规范合同、种子生产纠纷调处意见、制种经纪人执业备案考核管理制度等,进一步规范种业发展。
针对当前建宁县种业发展需要跨越的几个瓶颈,谢华安提出四条建议。一是加强种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制种田建设,提高种子生产能力。二要加强种业规划与监管,使制种基地的布局更加科学,形成一村一个品种或者一村一片地一个品种,提升种子生产的安全和质量水平,以科学的规划带动全县种业发展。三要扩大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水平,扩大机械插秧、机械收割比例,提升劳动效率,带动产业进步。四是加强种业队伍建设,培训提高制种农户的田间操作水平,提升建宁种业的整体品牌。(院党委宣传部黄献光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