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实现耕种收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过去,一个人一天铆足劲儿也就插秧一亩地。现在,1台插秧机15分钟就干完活了。俺村1600亩地,全都流转给合作社,插秧时,2台插秧机10天就完事了。以前,全村300多口人,要干上半个月。”
2015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对于东辽县白泉镇易兴达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殿军来说,尽管粮食价格总体走低,但全程机械化的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管理方法,还是坚定了邵殿军继续种粮的信心。
12月22日,冬至。在东辽县白泉镇大庄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院子里,连成排的玉米楼子里满仓的玉米透着金灿灿的光泽。粮仓里,一袋袋水稻粒摆放得齐齐整整。
“我现在种地种上瘾了。”邵殿军说。他将全村的1600亩耕地全部流转过来,成立了大庄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了玉米和水稻。之所以敢有这样的“大手笔”,全是因为有农业机械当靠山。
1台插秧机一天能插秧50亩,1台播种机1天能播种50亩,1台大型联合收割机1天能收割80亩,而且直接脱粒装袋……在农机具库房里,邵殿军对他这些“宝贝”的工作效率赞不绝口。现在已经有大小13台了,明年再购进2台约翰迪尔554大拖拉机,能买这么多农机,多亏政府补贴的帮助。
近年来,辽源市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迅速,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投入到农业生产的机械动力不断提升,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农村劳动力大幅解放,土地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集约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增强,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农民的钱袋子更加充实。“十一五”初期,辽源市农机总动力88.8万千瓦,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15.6万台(套),农机化综合水平57.7%;到“十二五”末期,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31万千瓦,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20.5万台(套),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70%,分别比“十一五”末期增长了42.2万千瓦、4.9万台(套)和提高12.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农产品深加工、畜牧养殖、农用运输等机械发展迅猛,设施农业机械化深受农民欢迎。
目前,在辽源市的粮食生产中机械作业基本替代了牲畜作业,家家有农机,特别是通过农机补贴政策的引导拉动大功率、复式作业机具增速明显加快,不但在数量上增加,而且装备的技术含量和作业效能也大幅提升,作业范围进一步扩大,“十二五”期间全市争取国家和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10.8万元。2015年辽源市机耕整地330万亩,机械播种288万亩,机械收获117万亩,水稻钵盘育苗910万盘,机插秧10.6万亩,投放机具12.6万台(套)。一批农机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2015年,在农机具的作用下,全市秸秆还田91.4万亩,降低了因焚烧而带来的污染。农业机械的应用解放了劳动力,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土地的产出率,使土地的规模经营和流转成为可能。目前,辽源市农机合作组织及农机大户已发展到152?户,仅农机合作组织就经营土地12万亩,农机保有量达到3700余台(套),每年可向国家贡献粮食2亿多斤。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正从事着各种行业,活跃了经济、增加了收入,也带动了城镇化发展。
(文章来源:辽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