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规模以上油企目前开工率不足10%
中华粮网
在我国大豆产量连续五年萎缩的情况下,如何主动适应市场规则,改变窘境?在国际大豆的猛烈攻势下,如何让大豆民族企业生存下去,发展壮大?昨天召开的中国大豆系列标准制修订暨大豆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全国粮油行业多位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就这些难点热点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适应国际标准变被动为主动
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宝龙说,目前中国大豆产业仍在下滑趋势当中,年产量连续五年萎缩,大批企业被淘汰出局。在一波又一波的市场震动中,我省大豆加工业经历了数次阵痛,一大批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据不完全统计,全省88家规模以上油企目前开工率不足10%,仅有三四家油企还在坚守。
杨宝龙认为,近十年来,国际大豆市场竞争“规则为王”,谁掌握了规则,谁就占领了市场的制高点。在国际大豆行业,“行业规则”掌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跨国粮商手中。他们利用在国际贸易方面的优势地位,制定有利于他们的贸易规则。而我们国内的企业常常处于行业边缘,对行业标准没有话语权,为此白白交了很多学费。
想要改变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困境,就要主动迎合市场,了解“游戏规则”。相关部门还应尽快制订、修改国内大豆行业标准,以适应国际标准。这是讨论中各方的一致观点。
拉长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副会长何东平说,我国大豆行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是造成全行业萎缩的根本原因。
何东平说,目前中国55%的大豆用于生产传统豆制品、30%初榨、15%进行蛋白加工。美国90%非转基因大豆用于食品、医药和日化行业。各发达国家都将豆类广泛制成大豆肽、大豆异黄酮、大豆磷脂等一系列产品,其产品附加值往往高于油脂加工。
他认为,此次我国大豆系列标准制修订,更应注重大豆磷脂、大豆异黄酮、大豆肽、大豆皂苷、大豆膳食纤维、大豆维生素E油等系列产品的行业标准,将大豆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到更加科学和规范的层面,更好地指导和规范企业对大豆产品标准的控制和把握。
增强竞争力 提速先提质
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说,新修订大豆系列产品标准,就是要使我国大豆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一致,为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扫平道路。
王瑞元说,在过去的大豆标准中,并没有对大豆标签、加工程度等问题作出规定。而在新的标准中,要强制要求企业在产品标签中注明“压榨”、“浸出”制作方式,让消费者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目前,美、日始终垄断大豆蛋白技术,并把持引领技术研究及应用。而我国大豆蛋白产能低,且加工企业多采用高污染、高排放碱溶酸提取工艺的分离蛋白技术。为此,这次修订的新标准对大豆蛋白生产技术与工艺进行了严格规定。
大豆标准从种植环节抓起
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朱秀清说,中国大豆产业目前的境况是国产大豆原料不断萎缩和国外大豆严重冲击。从2010年到2014年,我国大豆年产量从1490万吨下降到1150万吨。近几年,每年大豆需求量为8000多万吨,其中7000多万吨依靠进口。
她说,以黑龙江为例,近5年全省大豆年产量从800万吨下降到600万吨,过去大片种植大豆的土地现在都改种玉米。其中原因很多,但大豆单产低、研发新品种数量少是限制大豆种植推广的主要原因。因此,她建议在修改大豆系列标准中,应加强对大豆品质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我国大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她还建议,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大豆主产区,可借助与俄罗斯毗邻的优势,大力发展境外大豆种植及加工。“资料显示,俄罗斯远东地区耕地面积大,但大豆年产量却只有200万吨。黑龙江省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豆企业到境外种植及生产加工。”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