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5年 生产服务“接地气”
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快速、精准传递到农民手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中农技员功不可没。基层农技员长年奔波在生产一线,他们将国家的惠农政策、主推品种、示范技术带给农民,是最接地气也最贴心的农业服务队伍。让我们听农技员们说“十二五”——
田振荣:地膜覆盖保墒稳产
1969年出生的田振荣,1990年从宁夏固原市农校毕业后,回到西吉县做了一名农技员,这是他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第25年。“我们西北干旱地区,农业主要是靠天吃饭,大部分的农业技术都是在和干旱做斗争。”田振荣说。一直以来,他致力于寻找有效的节水技术,摸索出旱地农业的发展之路。这五年来,田振荣用心最多的就是“三三制种植”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
“‘三三制’是在整个西吉县的可耕种面积的三分之一种玉米,三分之一种马铃薯,三分之一种小杂粮。不同年份会采用轮作制,主要是想培肥地力和减少病虫害。目前我们已经推广了三年,面积大概是可耕地的10%,效果还不错,今后就是加大推广力度。”田振荣说。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对西北旱作农业来说,不啻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主要是运用地膜在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的生长过程中保温保墒,提高作物抗灾害的能力,这也是田振荣过去五年在西吉县主推的技术,目前覆盖全县30%的耕种面积,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地膜的效果虽然好,但会不会带来“白色污染”?田振荣说,目前用的地膜基本是符合国家标准0.01毫米厚度的地膜,不容易破损,用过后人工捡拾回收既可。不过也确实存在人工成本升高的问题。今年,田振荣开始在示范田里做可降解地膜的试验,如果试验成功,可降解地膜也会逐步在西吉县推广。
无论是种植结构的调整,还是新技术的推广,都是为了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过去这五年,农业科技的运用对西吉的旱作农业有着显著的提升,田振荣和他的团队希望在下一个五年让西吉农业有一个质的飞跃,让这片贫瘠的土壤上也能长出丰硕的果实。 本报记者何烨
张赞:应用实用技术农民尝到甜头
2010年至2015年,是黑龙江鹤山农场农业科技投入最多,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最快的5年。张赞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推行的玉米-大豆-经杂作物的轮作制度,在平衡土壤养分,减轻病虫草害,改善土壤生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了作物持续稳产高产。还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传统经验施肥相比,做到了肥料的合理科学施用,减少了因不合理施肥造成的浪费,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从而降低了成本。
大力推广培肥地力技术,一方面通过作物秸杆粉碎还田,归还补充土壤养份,提高土壤有机质;另一方面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土壤肥力的提高促进了产量增加,农民投入的化肥量也减少了。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在农药使用上推广了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并且做到轮换交替使用,不仅减少了农药用量,减轻了环境污染,还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几年,农场种植的玉米产量高、效益好,除了与品种选择的适宜有关外,离不开玉米叶龄调控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可以很直观地通过观察玉米叶龄生育进程,来安排何时追肥、何时洒药,确保准确无误实施栽培技术,保证个体发育健壮,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张赞还特别提到了航化作业:“飞机航化技术由于不受土壤条件和株高制约,具有高效、快捷、省时、效果好的优点,近几年在主要是在玉米中后期防病防早促熟阶段普遍应用,增产增效明显。另外,在遇到干旱年份,还推广了原茬卡种和节水灌溉技术等。农民也从应用一系列农业实用技术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收益。” 杨燕山本报记者刘伟林
应金耀:“机器换人”效率倍增
应金耀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农技推广中心的副主任,当了20多年农技推广员,他感觉“十二五”期间,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速度更快了,助推农业转型升级的效应愈加显现。
首先就体现在“肥药双控”上。应金耀说,近年来,通过运用植保、土肥、种子栽培等技术,让配方肥、新型控速肥、高效低毒农药等加快推广应用,效果十分显著。不仅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业面源污染,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也大有好处,这一点,许多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种植大户都深有同感。
其次就是新型农机的应用。随着劳动力成本与日俱增,“机器换人”如今在萧山十分突出。以喷施农药为例,以往的“背包式”喷雾器,一人一天仅能施个三五亩,换成“移动式”、“喷杆式”后,效率翻了十多倍。这样的变化在水稻种植上尤为明显,现在早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种粮可谓越来越轻松。
设施农业是萧山农业的一大亮点,近五年发展格外迅速。“通过小型气象站获取的数据,节水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就会根据作物的外部光照、蒸腾量,以及作物的种类、生长阶段来精确地补水、补肥,肥药效果大增。”应金耀形象地说,运用物联网,现在手机、电脑也能“种菜”,这就是智慧农业。
让应金耀欣喜的是,如今许多大户有了“农二代”,不少还受过高等教育,对市场信息的掌握收集能力更强,也更易接受新的技术和理念。但他也同时表示,就目前而言,许多散户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若想要一下子改变理念,仍需一定时间和推广手段。
本报记者朱海洋
数说成就
101.7亿元
截至2014年,补助项目投入101.7亿元,支持全国2555个农业县健全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投入58亿元,地方配套15亿元,支持33314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或改造业务用房,通过补助项目的实施。
1万个
据统计,补助项目共组织3万名农业科技专家参与农技推广工作,遴选了23万名农技员,建设了1万多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培训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110万人次。
95%
每年发布160个主导品种和100项主推技术,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农技人员入户率,农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7%和90%,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