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积极调整我国种植业供需结构
发表日期:2015-12-31 02:25AM 阅览次数:
我国种植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品种结构不平衡,结构性短缺与暂时性、相对性过剩并存;第二是种植效益收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上涨,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农产品价格受到双重挤压;第三是生产方式粗放,我国种植业发展依旧没有摆脱重数量增加轻品质提升,重物质投入轻技术创新,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老路子;第四是市场竞争力弱,我国人多地少,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竞争力弱,大宗农产品面临的国外进口冲击强度不断增大。
未来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应该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农业升级为重点,构建 “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稻、麦、薯、杂(粮)、豆”多元并举粮食供给结构,积极恢复油料种植,稳定棉、糖供应,均衡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推广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耕作模式,提升种植效益、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具体而言,应着力优化“四个结构”。
首先要构建粮食安全、均衡发展的作物结构。构建 “粮、经、饲”均衡发展的三元种植业结构。坚决保住水稻、小麦口粮生产,确保8亿亩的口粮种植面积。恢复发展棉花生产;稳定增加油料供给;甘蔗、甜菜要实现稳定供给目标。巩固发展蔬菜等园艺作物生产,积极发展饲料粮食种植,发展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进一步挖掘秸秆饲料化潜力。拓展优质牧草发展空间,合理利用“四荒地”、退耕地、南方草山草坡和冬闲田,加快研发适合南方山区、丘陵地区的牧草收割机械。
第二要构建满足市场、适应竞争的品种结构。适度调减普通食用小麦品种,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因地制宜加快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加快推广“双低”油菜、专用花生、高油大豆等新品种,提高油料种植效益;集成推广一批丰产高糖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甘蔗单产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地制宜推广转基因抗虫棉和优质杂交棉品种;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和产业化。保证蔬菜的区域和季节均衡供应。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加大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第三是构建生态协调、布局合理的空间结构。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东北地区要提升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在三江平原地区合理控制水稻种植面积,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节水技术推广;适当减少高纬度区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华北地区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适度调减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的小麦种植,选育推广耐旱节水作物。长江中下游地区要稳定粮油生产能力,退减重金属重度污染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发展棉麻、花卉等非食用农产品;调整重金属中轻度污染区水稻种植、发展低积累品种作物和豆科牧草等培肥地力作物种植。华南地区要稳定水稻、甘蔗、蔬菜面积和大宗畜产品生产,加快发展热带水果产业。西北干旱区继续实施压夏扩秋,适度调减小麦种植面积,扩大马铃薯、牧草种植面积;在绿洲农业区稳定棉花、瓜果种植面积,发展设施蔬菜和特色园艺产业;在农牧交错区通过坡耕地退耕还草、粮草轮作。西南地区要稳定水稻、玉米面积,扩大马铃薯种植,大力发展园艺作物、中草药等特色农作物生产。
最后应构建用养结合、合理轮作的耕作结构。逐步建立起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轮作、套(间)作及保护性生产模式。控制玉米等禾本科粮食作物规模,扩大大豆、花生、杂豆、苜蓿等豆科作物面积,稳定油菜、适度扩大马铃薯等作物生产,建立合理轮作的耕作制度,发挥豆科作物的养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