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团队中领头人的作用

昨天聊群,聊到了“在一个育种团队中领头人该做些什么”的话题。这个话题所牵扯的不是一两家单位或部门,而是在很多团队中都一定会遇到的问题。有些团队的领头人过于自信,将很多较为重要的环节或工作都自己来做,这样他觉得放心;也有些领头人是什么事儿也不放在心上,任其下属怎么折腾都行(我们的领头人就是这样儿)。不过,各家有各家的不同,各家有各家的道理,我们不做过多的评判,只要是目的明确、目标清楚,能够连续的育成品种、育成大品种就行,就算是这种方式的合理。

而今天我想要说的是,当年还是在我的老师——蔡旭先生在世时,他老人家是怎么当我们这个团队带头人的。

很多人都知道,当年蔡旭院士兼了不少社会上的职务,这样相对的来说,他下地的机会就少了,但由于他老人家的育种“底子厚”和对材料、对团队人员的熟熟悉,以及能够抓紧时间下地、在关键时期一定下地的方式,他总还是能够非常好的掌握全局(那时他的手下有六部分工作,总人数不算最忙时的添加,也在20人以上),让工作有条不紊、氛围融洽,每个人都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下边我就两个关键时期的关键事件,来介绍蔡旭先生当年是怎样当头儿或带头的。

第一件就是组合配制。

六部分工作中其中有一部分不牵扯到配制的事儿,其它五部分都有组合配制的任务。蔡旭先生在让大家熟悉了总体的育种思路后,把组合配制的权利下放的每部分工作的每个人,要求大家在下地做杂交之前将组合计划备好,而后蔡旭先生要花上一两天的时间将大家召集在一起,让每部分的代表讲他们各自的组合数量、组合思路,包括要重点利用的亲本等,甚至有些关键组合要谈“为什么这样组配”等。蔡旭先生在听我们各自汇报的过程中,就关键的问题及时提出他的看法或指示,以便大家及时正确的调整。

实际上,通过大家在一起的讨论后,每个人的组合数量和具体的组配方式都有调整、水平也有提高。记得当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每部分的组合都增加了,几乎很少有减少的。所以就导致了人员紧缺的问题,蔡旭先生最好的应付就是“人不够的问题我来解决”……想起当时,我也挺牛的,我还是我们这部分工作的小头儿,手下有三个兵呢。哈哈,蔡旭先生去世后我就完蛋了,始终是一个人的“光杆司令”了。

第二件事儿就是选择。

由于蔡旭先生工作太忙太多,他自己已经很少亲自选择单株了,所以每部分的单株或体统的选择都是经过蔡旭先生不时的几次指导下、由每部分人员自己来完成的。

但有一种模式是不变的。就是在决选后收获前的关键时期,蔡旭先生又要组织大家一起来对每一部分选择的工作或效果进行讨论和评判。从低代的F1杂交优势的断定,到是否升级,升级后种植的量是多还是少;从某一个F2组合选择单株的多少和理由,以及F2组合的淘汰的理由;高代升级的数量和系统群间差异的描述等,等等,都要在老人家的参与下一一“过堂”。一般这种时候,能够较熟悉或摸清蔡先生“脉搏(他老人家喜好什么、关注什么)”的人,多数都能够得到蔡先生及时的夸赞,当然批评也是常有的(蔡先生批评人有时还是挺狠的啊!)。

其实,这个环境或模式很重要,每个人只要你细心的听,细心的看和细心的观察,选择的要领和蔡旭先生的“路数”也就能够得到和掌握一些,甚至就此能够将来年的组合思路都理清楚了。

记得当时有两个“中美杂种”,就是我们中国的提型不育系和美国的提型恢复性杂交的杂交种。种植在产量比较小区中的这个杂交种让蔡先生非常关注,在组织大家看到这个杂种时,蔡先生说优势好于我们国内的杂交种,可以种植F2选一选,亲缘关系远后代一定要多种植一些……结果,这一年的秋播,我们把这两个“中美杂种”的F2用小区条播机种植了两三亩地,后来蔡先生知道后,他老人家非常欣赏我们的做法。

几十年过去了,蔡先生也早就离开了我们,但蔡先生当年做带头人时的很多做法还在影响着我们,我们的一些思路还都是在蔡先生当年不少模式的基础上发挥或发展的。虽然今天很多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一个育种团队的宗旨就是育成好的、多的品种不变;这个宗旨不变,一些好的模式就值得我们借鉴、就值得我们学习。一个小的团体也好,大的团体也罢,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这个团体中真正的一员、让每一个人的因素都能够在总体目标下得到积极的发挥、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或享受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我想这些才是做好一个团队带头人的根本。当然,若是带头人在具备一定的业务或育种能力那就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