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5种业关键词
资源节约利用
河北:源头治理、试点先行、技术集成、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农机农艺、灌溉施肥、统配统施、技术产品四结合,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强化监测预警、综合防治、高效用药、绿色防控,实施农药减量控害。
优化种植结构
内蒙古:“提”,巩固提升玉米优势区产能。“压”,调减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和严重干旱地区玉米种植。“转”,在农区畜牧业聚集区、农牧交错带,引导籽粒玉米向粮草轮作、粮改饲和玉米整株青贮转变。
发展设施蔬菜
辽宁:实施项目带动,强化设施蔬菜产业科技支撑。建设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省级现代化设施蔬菜示范区,创建标准化设施蔬菜小区,推广设施蔬菜提质增效技术。立足服务促动,构建设施蔬菜产业保障体系。
黑土地保护提升
黑龙江:用养结合、种养结合、工程农艺结合,控制黑土流失,提升黑土质量。大力推进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和施用有机肥。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推进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耕地保护立法。
培育服务组织
江苏:支持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农技人员、农药企业等领办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形成多种专业服务模式。搭建多种示范平台。建设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县(区)、农企合作示范基地以及飞防试验区。
马铃薯主食开发
湖北:以消费引领马铃薯主食开发。实施科企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新品种推广,集成配套技术,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建立可靠的原料基地。
旱作节水农业
甘肃:以打水窖、修梯田、铺地膜、调结构为重点,创新发展思路。建立甘陕宁晋四省区旱作农业协作工作机制,搭建技术合作交流平台。率先出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
绿色高产示范方
山东:明确标识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位置、面积和四至等,做到全省一张图规划布局。加快技术集成创新,组装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技术模式。
果业转型升级
重庆:调整优化结构,建设水果生产优势区,引导果业向优势区域集中。调优柑橘品种结构,推进标准化生产,开展标准园创建,集成推广高效栽培技术。
广袤田畴看新变
李飞
东北的黑土地早已被冰雪覆盖,黄淮海平原上,小麦静悄悄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长江中下游,冬闲田里种上了马铃薯或者蔬菜。日历牌翻到了最后几页,农民们走过了又一个种植季。
和往年一样,备春耕、战三夏、抢三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实现总产量12428.7亿斤,高位护盘,高点爬坡,增产2.4%,殊为不易。尤其单产提高增产贡献率达76.9%,高产作物面积增加、农业科技支撑有力以及农业生产措施得力立下汗马功劳。
和往年又有所不同,转方式、调结构,今年种粮讲究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种植结构更合理,生产方式更绿色,耕地基础也夯得更坚实。
今年,辽宁受严重旱情和粮价调整影响,玉米收成和农民收入都不理想。相比之下,“粮改饲”试点县农民因为种了全株青贮玉米,每亩地反倒多收了大几百元。
粮食连年丰收,仓满库盈,局部地区玉米积压,种植结构到了不得不调的关口。“粮改饲”试点带动下,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1/3左右的“镰刀弯”地区,正在悄然变化:玉米种得少了,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等种得多了。宜粮则粮、宜饲则饲、粮豆轮作,农牧业结合得更紧,农业政策创设的主动作为不仅带来了种植效益的提升,更促进了产业的升级。
今年小麦“四病三虫”发生早、面积大、基数高、扩展快,呈重发态势,对夏粮丰收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是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第一年,“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和虫口夺粮如何兼顾?
“白粉病控制住了!”“赤霉病不会发生了!”“百株蚜虫量减了下来!”在山东武城、河南滑县、江苏睢宁,统一配药和飞防解决了以往农民多打药、乱打药的问题,把没有起到病虫防治效果的那部分药减了下来。
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大展拳脚,据农业部科学测算,今年三大主粮农药使用量减少1.52万吨,相当于为农民省下8亿元。
“以前的粪肥没人要,现在抢着买。”有机肥替代了部分化肥,粮食生长套餐营养更均衡。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等技术因地制宜利用,三大主粮化肥利用率较2013年提高2.2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氮排放47.8万吨、节省100万吨燃煤,减少农民生产投入18亿元。
千里沃土藏着丰收和希望,2015年藏粮于地战略升级,生态发展理念扎根农田。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黑土地保护、湖南重金属污染区综合治理等有序推进,夯实了粮食生产的基础。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作为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的重要任务于今年启动,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17个产粮大县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
从一粒种子到千顷粮田,种植季以它独特的计时方式,记下了进步和转变。从国家的粮食安全到农民的朴素心愿,无论时间怎样飞逝,我们对丰收的渴盼始终未曾改变。
转方式
政策链接:
扎实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牢固树立增产的理念、效益的理念、绿色的理念,……以主产区、产粮大县为重点,大力实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
——摘自《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
少用几次药多打几斤粮
本报记者李文博
“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最大,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江苏省南京市汤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时西福从事种植业三十多年,每一季的病虫防治他都尤为上心。
过去,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下,每个生产主体的“自行其是”让时西福深有感触。汤泉农场地处江苏浦口区,紧邻安徽省全椒县,每次全椒出现了病虫害,传到汤泉农场的种植户耳朵里,他们往往本着“别人生病,我也要吃药”的想法打药。一季算下来,最多的时候防治能达到11次,唯恐漏打了哪一种。
2007年,时西福组织成立了汤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专门组建了自己的“治虫队”,从种植户中选择能干的为社员防治病虫害,效果却不甚满意,由于存在预防的急切心理,再加上专业技术的缺乏,农药使用依旧靠“量”取胜。
然而,今年时西福却不用那么费心了,他们请来了专业的植保团队。合作社与南京艾津植保公司合作,把病虫害防治全部交给了植保公司的团队。“开始还有些担心,怕防治不到位,担心产量低。现在可以完全把心放到肚子里了,其他地区稻瘟病发生较为严重,我们这里基本上没有发生。而且在水稻生长季农药平均使用3~5次,总体使用量下降30%~40%。”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样是开展植保服务,艾津公司更多选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在技术方面还给我们派驻了三名大学生,长期驻守在我们的农场里,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高素质人才,能在关键时期对虫下药,卡的时间点准。”抓准关键节点,比大而无当的防治效果明显好很多。
“另外他们的专业植保器械也是吸引我们的重要原因。”时西福介绍,一些效率高的植保器械,如自走式植保喷洒机比老百姓用的喷雾器雾滴更细,也更加均匀,合作社自己购买的话成本却比较高,“农药的利用率高了,使用量自然就能降下来。”
54岁的凡増明是合作社社员,今年种了200亩左右的水稻,往年打农药时,不仅要额外雇工,夫妻两个还要亲自上阵,结果都累得不行。今年可美了,“有了病虫害防治服务,我自己当上了‘甩手掌柜’。”凡増明把植保工作都交给专业的防治团队来做,半天就能帮他全部完成,而且更加精准,也更均匀。在今年水稻稻瘟病发生严重之际,凡増明田里的产量稳定在每亩700公斤,而且比未参加统防统治的农户用药次数少、产量高。
因为对他们的服务满意,凡増明还不断向周边的农户“推销”,现在越来越多的社员跟凡増明一样,当起了“甩手掌柜”。在汤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浦口区积极推广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尤其在示范区内,病虫危害损失率低于3%,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了20%,化肥使用量减少了15%。
调结构
政策链接:
发挥东北地区种植大豆的传统优势,发展粮豆轮作种植模式。……力争到2020年,调减籽粒玉米1000万亩,用于发展青贮玉米200万亩、粮豆轮作500万亩、春小麦300万亩。——摘自《“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选种双青豆效益有保障
□□晋景翠本报记者刘伟林
黑龙江垦区大西江农场纬度高、有效积温少、无霜期短,最适合种植的作物就是大豆,但近年来大豆行情走低,种植成本上涨,让农场职工压力一年比一年大。
农场职工李帅平是种粮大户,也是种大豆的高手,对此他也很头痛:“种植大豆一亩地成本560元,正常年头亩产300斤左右,现在大豆市场价1.88元左右,再加上国家粮食综合补贴和大豆价格补贴共127元,这样一亩地收入大约580元,去除成本,利润只有145元。如果种地借了贷款,每亩地还要扣除30元贷款利息,赶上年景不好的年头,产量比这还低,如果价格再有波动,那么大豆就没有利润了。”
大豆没有利润,玉米又怎样呢?李帅平无奈地说:“我们这里无霜期短,可选的玉米品种少。虽然玉米比大豆亩均效益高一些,但连年种植玉米弊端很多。”因为玉米生育期较长,收获时期较晚,导致部分耕地无法整地,只能白茬过冬,直接影响第二年作物的产量,而且玉米秸秆量大,秸秆处理也是难题,时间长了会导致土地板结。李帅平说:“今年玉米国家临储价格每斤降低0.1元,每亩地少收入100多元,同时今年国储收购标准严于往年,粮食交售困难。”
李帅平始终想找到自己有把握种而且市场有保证的作物,今年还真让他找到了,就是双青豆。
李帅平告诉记者,他是2013年接触到双青豆的,种之前也进行了反复比较:“我从一个朋友那里知道了双青豆,它和大豆的种植方式基本一样,效益几乎是普通大豆效益的2倍,而且双青豆一般是订单种植,收获完毕就销售完毕,资金流动周期短。”
李帅平今年种植了1500亩双青豆,总产量170吨左右,收获当天就以每斤2.7元的价格全部按照订单销售出去,除去人工、肥料等生产成本,亩效益达300元左右,比种大豆的145元高了一倍。
看着今年自己种植的1500亩双青豆喜获丰收,李帅平已经开始琢磨明年的种植计划:“近几年玉米阶段性过剩,从效益对比上来看,种植双青豆的效益比种植玉米、大豆有保障,并且市场价格相对稳定。明年,我打算在今年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双青豆的种植面积,并与农场的合作社合作种植,除此之外,我还打算试种黑黄豆,如果尝试可以的话,我会大面积种植。”
大豆、玉米,一直以来都是大西江农场的主要农作物,近年来,农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根据本地区域特点、生产条件,合理安排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比例和种植面积。目前玉米、大豆、经饲作物种植比例为46∶44∶10。计划未来将玉米种植比例压缩到40%以下,大豆种植比例稳定在40%上下,增加杂豆、饲草、中草药等经饲作物种植面积,使其种植比例提高到20%以上,实现玉米、大豆及经饲作物的良性循环发展。
增效益
政策链接:
优化结构布局,坚持不懈推进经济和园艺作物提质增效。……继续开展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积极推进品质改进,重点改善生产设施,……集成推广标准化技术模式。——摘自《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
花蔬轮作利润增加30%
□□本报记者付伟
又“喜”又“惊”——对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农民创业园负责人梁启明来说,2015年他既享受着花卉市场行情回暖的惬意“阳光”,又在入秋后的一场龙卷风灾害中有惊无险地坐了一次心理“过山车”。
对梁启明来说,丰收并非“五谷丰登”,而是“花团锦簇”。在号称“中国花卉之乡”的顺德,梁启明长达25年的从业经历也很难坐到头排位置。让他声名在外的,是其一手创办起来的北滘农民创业园。创业园设立的初衷是为周边40~60岁的失地农民提供一份稳定的生计保障。
就在几个月前,佛山菜篮子基地落户创业园,让梁启明的创业信心更足。更让他喜上眉梢的,是花卉市场在经历2013年寒冬之后的回暖势头。“今年的价格比去年上涨了20%,预计明年春天还能涨20%。”梁启明说,一般来说,春节后至5月,是花卉销售的黄金季节,“那时的出货量最大。”
梁启明笑称,做花卉如同买了“绿色股票”,“利润高时,自然盆满钵满;利润低时,也会被‘套牢’。”他举例说,一个朋友前些年种了3000万盆的吊绿萝,“成本价每盆4元,最好的时候卖到过几十块钱,但去年5月到今年7月,行情急转直下,每盆只能卖到3.5元,7年赚的钱两年就赔光了。”在梁启明的生意经中,一个“稳”字最为醒目。“至少要把30%的利润拿出来做风险金。”他说。
不过,2015年梁启明的事业却险些被吹“翻船”。10月初,超强台风“彩虹”引发顺德出现龙卷风天气,梁启明花圃附近的高压线被刮断。由于抽水水泵无法及时开启,地处低洼地带的创业园眼看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这时,他突然想起自己几年前买了几台发电机,一直在库房“沉睡”,现在正是用兵之时。于是,梁启明的创业园被这几台发电机“救”了回来。“那几台发电机也就几十万元,如果没有它们,我的损失就是上千万。”每每想起,他庆幸之余还是有些后怕。
同样在2015年,梁启明的“花蔬轮作”试验进入第三个年头。在他的花圃中,一品红是主力品种。然而,这类花卉品种在种植上始终有个瓶颈:“如果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成活率必然逐年下降。第一年有95%,第二年便只有80%,第三年会更低,最终颗粒无收。”直到几年前,梁启明偶然碰到了省里的一位专家,对方建议他进行轮作。但用什么作物和花卉轮作呢?他又求教了佛山市农科所的专家,几经比较之后选择了蔬菜种植。梁启明说,虽然蔬菜利润率不及花卉,但尚能满足人工和地租的费用,“最主要的是,实行轮作之后,花卉成活率大大提升,整体利润能够上浮30%。”更让他觉得划算的是,轮作之后,温室大棚和喷灌管道等基础设施利用率也更高了。